七間被選入米其林的新加坡巷弄小吃:「我們被新加坡美食的種類、簡單與真誠所打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加坡的美食融合了中華、馬來西亞與印尼的文化,並在飲食中反映了新加坡的歷史。我們的測試人員被新加坡美食的種類、簡單與真誠所打動。」
作者:Klook客路|Irene. C 編譯/整理
新加坡終於在2016年7月21日誕生了第一本《米其林新加坡指南》,而這次公佈的榜單只有一個宗旨——好吃不貴。
米其林指南的國際董事Michael Ellis表示:「新加坡的美食融合了中華、馬來西亞與印尼的文化,並在飲食中反映了新加坡的歷史。我們的測試人員被新加坡美食的種類、簡單與真誠所打動。」
在最新的2016米其林榜單中,總共有34家榜上有名,其中17家是散佈在本地熟食中心的小販攤位,所有榜單餐廳內提供的套餐價格,都不會超過45新幣。而本文則是參考綜合當地人口碑推薦的「七間美食終極榜單」,是用銅板就能吃遍所有的一星巷弄小吃 。

天天海南雞飯

如果你去問新加坡海南雞飯哪家最好,你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是藍色招牌的天天雞飯。作為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最出名的店,你走進去看見特別長的一條隊伍,就跟著排準沒錯。
關於價格,一隻香滑白雞的價格為24新幣,而一份香滑雞飯的價格只要3塊!
地址:1 Kadayanallur St
松發肉骨茶

松發肉骨茶其實是自1969年以來承載了新加坡人許多回憶的一個名號。
從前,一位勤奮的年輕人——楊應松先生秉持鍥而不捨的態度,自銷售潮州風格肉骨茶的小攤位開始工作,從不間斷建立與鞏固自己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後來創新了許多別具一格的小菜。
肉骨茶的口味比較清淡,並沒有嗆死人不償命的中藥味而是淡淡的鮮香胡椒味。點一份肉骨茶後大可不用點其他湯類,因為這裡可免費加湯!
地址:11 New Bridge Rd #01-01
328加東叻沙

位於新加坡東部的加東,其實並不是熱門的旅遊地區。加東叻沙原名叫做Janggut Laksa,意思是鬍鬚叻沙,因當年創店老闆搬遷到新加坡後與新加坡土生華人結婚,遂從娘惹叻沙改良成自己的獨特風味。當年的老闆年輕有型留著鬍鬚,鬍鬚叻沙就這樣被傳開了。
一碗叻沙只要5塊錢,實在是便宜得讓人難以拒絕。另外,點餐時請加一份Otak-Otak,中文叫烏打,是一種混著各種香料魚肉泥再包以香蕉葉或亞答葉蒸熟或烘烤的食物,雖然馬來語的Otak意為大腦,但別問太多順便叫一份就對了,才1.3塊錢。
地址:216/218 East Coast Road
三輪車叻沙

結霜橋三輪車叻沙是新加坡著名的叻沙店之一,名氣不比328差,而且是間擁有半個世紀歷史的良心小店。
店主黃有寶在17歲的時候巧遇一名在船上當過廚師的海南老先生,便藉此契機向這位老先生學習如何烹煮叻沙。學到這門手藝後,他就騎著三輪車到附近的結霜橋開始他的叻沙生意,並用結霜橋作為自己店名沿用至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三輪車叻沙鋪,美味廉價深得人心,「到結霜橋不吃叻沙,就不算到過結霜橋」——於是人們口耳相傳吸引更多的人慕名而來,這一個三輪車叻沙久而久之便成了結霜橋的一個特色。
現在小店已經不再是結霜橋的行走招牌,而是搬到了芳林熟食中心(Hong Lim Market & Food Centre)裡。但客人也不計較攤位是不是仍然在橋邊,始終是有增無減,絡繹不絕。
地址:531A Upper Cross Street
A Noodle Story

廈門街熟食中心(Amoy Street Food Centre),小小的一個熟食中心就有四家小店入榜單,一整天都在這兒混了也不為過。
A Noodle Story被網友們戲稱為「長這麼大吃過最好吃的麵」,優點諸如全部自製,麵勁道彈牙,土豆裹蝦,口味獨特等,缺點只有一個,想吃到如此特別的一碗麵必須要排隊,因為貴店只有兩位工作人員!
地址:7 Maxwell Rd
青山菜頭粿

菜頭粿是來自潮汕的做法,是將蘿蔔糕切粒來炒,可說是蘿蔔糕失散多年的妹妹。也因潮閩人在新加坡眾多,這名稱因而在當地非常盛行。
這家在大巴窯的菜頭粿在新加坡名氣非常高,從清晨就開始營業,全日客人不間斷,大多數時間都會見到店面前排隊等候的食客。和許多名店一樣,青山菜頭粿所有的菜都是自製,你吃得出那種真材實料的好味道。
地址:02-30 Toa Payoh West Market & Food Centre, 127Loron
和記肉粽

和記肉粽包括鹹蛋黃、豬肉、栗子和糯米再裹上荷葉,第三代老闆周崇青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獲獎是個肯定,而且能讓更多本地及外國人認識新加坡美食。」
你可特意去新加坡吃和記肉粽,不過和記去年底設立網站,消費者嘔可直接上網預訂。
地址:7 Maxwell Rd本文獲Klook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相關報導或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最新發展:
-
叻沙香蒜扁麵條聽起來如何?看「Mod Sin教父」劉偉仁融合新加坡傳統飲食和西方烹飪 1週前
-
新加坡「牛車水」很「潮」?繼加東和小印度後,又有星國景點入選全球最酷社區 3週前
-
你所不知的星國「擁車證」制度:在新加坡,擁有一輛車竟比買房還貴? 1月前
-
撈魚生入圍新加坡「申遺」候選清單,是否又會再引發一輪星馬口水戰? 1年前
-
《紐時》記者煮新加坡咖哩雞被「炎上」,批評者稱成品像骯髒餿水 1年前
-
新加坡和台灣哪一個好?英國YouTuber: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國家 3年前
-
遊台灣、曼谷是「低級」行為,新加坡最新調查是否與社會脫節? 4年前
-
究竟新加坡這50年做出了什麼努力,打造自身成世上最清潔的國家? 4年前
-
沒穿過拖鞋的不叫新加坡人:有一種星國本土文化叫「拖鞋文化」 4年前
-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為何新加坡兩家餐飲業老字號宣布永久停業? 4年前
-
星國小販「收取托盤費」風波後:究竟小販交由「社企」經營好,還是收回國有才是出路? 5年前
-
星國裕廊西小販中心要店家支付「托盤押金」,是幫助還是壓榨他們? 5年前
-
讓人啼笑皆非的新加坡道路:除了水果、三明治,還有不好意思唸出來的路名 5年前
-
新加坡擬申請「小販中心」列世界文化遺產 馬國名廚:我們才是小販餐飲天堂 5年前
-
星國擬申請「小販中心」列世界文化遺產,馬國名廚:我們才是小販餐飲天堂 5年前
-
被偷走的新加坡二手市場老記憶:結霜橋二手市集 5年前
-
始於馬來西亞的海南雞飯,重點不在飯也不在雞而在「那一味」 5年前
-
始於馬來西亞的海南雞飯,重點不在飯也不在雞而在「那一味」 5年前
-
把追求幸福的鑰匙,交到公民手上:從國慶盛典認識「獅城」新加坡 6年前
-
新加坡人的成長記憶,「結霜橋跳蚤市場」走入歷史 6年前
-
走過80多年見證經濟起飛 新加坡「結霜橋跳蚤市場」將吹熄燈號 6年前
-
食肉骨茶要去起源地巴生,試過一次就無得返轉頭 6年前
-
到肉骨茶起源地巴生,吃過一次就再也無法回頭 6年前
-
新加坡文化人駐足之地,陳列超過四千本台灣書籍:「草根書室」 6年前
-
八個驚豔的「新加坡私房景點」 6年前
-
八個驚豔的「 新加坡私房景點 」:從雜誌收藏量最大的圖書館,到搶眼的設計美學 6年前
-
在新加坡用餐決不能少的民生必需品:一碟「辣椒」 6年前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