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1491》導讀:看看古代美洲,想想今日台灣——一種地理學想像

《1491》導讀:看看古代美洲,想想今日台灣——一種地理學想像
Photo Credit: William Henry Powell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整體而言,曼恩根據許多學術研究所勾勒的歷史面貌,凸顯了認為原住民純真原始是一種刻板印象。實際的狀況比我們原先想像的更加複雜與細緻,印第安人一點都不簡單,也不原始。

我指導的加拿大研究者柏格(Dr. Kevan Berg)與司馬庫斯族人一起研究他們傳統領域中的獵徑與古道生態,發現必須將他們的遷徙歷史、居住狀態以及農業操作納入考量,才能完整地解釋該地區的森林林相分布,這個發現最近在國際科學期刊Ambio人類環境雜誌發表。此一研究也呼應了曼恩在書中的描述。近年來,學界熱烈討論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原民文化資產中傳統生態知識以及社會——生態系統的內涵,其中確實蘊藏了細膩的土地觀察與因應對策。

所謂「社會自然」,是今日生態論述嘗試撇除人與自然二分的學術努力,這個觀點試圖說明自然中有人類社會,反過來也一樣,人類社會中有自然。曼恩精采地重新詮釋了旅鴿在北美洲大量出現又突然消失的生態現象:人們普遍認為旅鴿的消失是人類大量獵殺所致,但卻不知道博物學家奧杜邦(John J. Audubon)所看到的「天空完全被鴿子遮蔽」、「中午的陽光黯淡得像日蝕一樣」、以及長達數英里的區域「布滿將近兩英寸深的糞便」等現象,其實是美洲生態系統在與歐洲接觸後而受到嚴重干擾的症狀。另外,美洲草原上龐大的獸群也是一種病態,是這片土地沒有發生過的事,這可能跟美洲的環境管理人印第安人遭遇毀滅浩劫有關。

代結語:看看美洲,想想台灣

在北美洲,無人的廣大荒野根本不存在,知名的地理學者克隆納(William Cronon)如此斷言,因此引來許多生態團體的抨擊。由環境哲學家柯倍德(J. B. Callicott)與另一位哲學家所編撰的《新荒野大辯論》(The Great New Wilderness Debate)詳細地記錄了不同的意見。

柯倍德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曾兩次來台,也試圖深入理解當時發生的馬告國家公園爭論,他認為在台灣實施的人與自然二分的國家公園保護區論述,跟北美荒野論述的辯論有許多的關聯性。後來,有美國環境倫理之父美譽的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亦受邀來台,他也有一套哲學走向荒野的學術論述。

兩位大哲學家,我都有親自接待在台灣原民部落走動的經驗。兩人都曾告訴我,台灣做為一個海島,是整個南島民族的早期起源地,又有不同的墾殖者播遷來台的複雜多元經驗,或許美洲的歷史經驗有許多可以借鏡與對話的地方。兩者的不同是,前者強烈建議必須重視原住民的在地生態知識,後者則是希望回歸美洲自然大地的生態荒野機制,尋找在人類文化中可資與自然共存的「故事居所」(storied residence),不管它是原住民的故事或是清教徒信仰中的人地關係。

我深信他們的建言在台灣這塊土地也必然可以找到回音。但正如曼恩在本書末章提及北美的豪德諾索尼聯盟(Haudenosaunee)提出《大和平法》(Great Law of Peace)以鞏固團結機制,因為原本在這塊土地上就有許多不同族群、聯盟、帝國,甚至虎視眈眈的外來殖民者,在自然中的競爭、衝突、崩壞、重建與持續所在多有,但先來後到的族群如何建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倫理機制,確實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在本書的結尾,他說:「假設你遇見了一名來自一四九一的豪德諾索尼聯盟成員,在對方身上那些漩渦狀的刺青、修剪得兩側不對稱的頭髮及豔麗的長袍之下,你發現那個人至少有某些面向比你的祖先和你更相似,這樣的猜測難道會太誇張嗎?」這是一種對於瞭解他者的積極訴求,愈是深入我們會發現原來那個他者,竟然就在我們自己裡面。我相信,台灣如果能夠常常做此思考,就可以避免許多歧視的紛爭。

閱讀此書之際,正值蔡英文總統正式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向台灣原住民族道歉的時刻。二○一六年十二月總統府將啟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這本書剛好可以為台灣原住民族身世的再現,提供一個美洲經驗的視野,相信有許多啟示蘊藏其中,我鄭重地推薦這本好書。

後哥倫布時期的「人造荒野」:旅鴿與犎牛肆虐美洲大陸,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墓上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衛城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
譯者:陳信宏

一四九二年,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卻是美洲歷史「失落」的開始。這片大陸在歐洲人來到之前,已孕育出馬雅、阿茲特克、印加等三大古文明,但隨著歐洲人征服美洲,這些文明的創建者印第安人,不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述說自己歷史的權力,淪為「沒有歷史的人」。而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觀,導致許多偏見產生,甚至進入教科書。

本書作者查爾斯.曼恩發現,數十年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且大幅修正了前人的錯誤,但自己念高中的兒子,竟然還跟三十年前的他一樣,被教科書灌輸著同樣的陳舊觀念與過時理論,於是他決定親自提筆,把那些知識拼圖組織起來,重建美洲原住民真實面貌。

值得推崇的是,作者雖有匡正偏見的企圖,卻不急於灌輸讀者正確的定論,而是展現記者追蹤調查的本領,深入追索偏見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被打破的曲折歷程。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四九一》不只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大眾史著作,也是精采好看的報導文學作品,更是關於原住民族歷史書寫的極佳示範。

getImage
Photo Credit: 衛城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