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1》導讀:看看古代美洲,想想今日台灣——一種地理學想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整體而言,曼恩根據許多學術研究所勾勒的歷史面貌,凸顯了認為原住民純真原始是一種刻板印象。實際的狀況比我們原先想像的更加複雜與細緻,印第安人一點都不簡單,也不原始。
我指導的加拿大研究者柏格(Dr. Kevan Berg)與司馬庫斯族人一起研究他們傳統領域中的獵徑與古道生態,發現必須將他們的遷徙歷史、居住狀態以及農業操作納入考量,才能完整地解釋該地區的森林林相分布,這個發現最近在國際科學期刊Ambio人類環境雜誌發表。此一研究也呼應了曼恩在書中的描述。近年來,學界熱烈討論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原民文化資產中傳統生態知識以及社會——生態系統的內涵,其中確實蘊藏了細膩的土地觀察與因應對策。
所謂「社會自然」,是今日生態論述嘗試撇除人與自然二分的學術努力,這個觀點試圖說明自然中有人類社會,反過來也一樣,人類社會中有自然。曼恩精采地重新詮釋了旅鴿在北美洲大量出現又突然消失的生態現象:人們普遍認為旅鴿的消失是人類大量獵殺所致,但卻不知道博物學家奧杜邦(John J. Audubon)所看到的「天空完全被鴿子遮蔽」、「中午的陽光黯淡得像日蝕一樣」、以及長達數英里的區域「布滿將近兩英寸深的糞便」等現象,其實是美洲生態系統在與歐洲接觸後而受到嚴重干擾的症狀。另外,美洲草原上龐大的獸群也是一種病態,是這片土地沒有發生過的事,這可能跟美洲的環境管理人印第安人遭遇毀滅浩劫有關。
代結語:看看美洲,想想台灣
在北美洲,無人的廣大荒野根本不存在,知名的地理學者克隆納(William Cronon)如此斷言,因此引來許多生態團體的抨擊。由環境哲學家柯倍德(J. B. Callicott)與另一位哲學家所編撰的《新荒野大辯論》(The Great New Wilderness Debate)詳細地記錄了不同的意見。
柯倍德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曾兩次來台,也試圖深入理解當時發生的馬告國家公園爭論,他認為在台灣實施的人與自然二分的國家公園保護區論述,跟北美荒野論述的辯論有許多的關聯性。後來,有美國環境倫理之父美譽的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亦受邀來台,他也有一套哲學走向荒野的學術論述。
兩位大哲學家,我都有親自接待在台灣原民部落走動的經驗。兩人都曾告訴我,台灣做為一個海島,是整個南島民族的早期起源地,又有不同的墾殖者播遷來台的複雜多元經驗,或許美洲的歷史經驗有許多可以借鏡與對話的地方。兩者的不同是,前者強烈建議必須重視原住民的在地生態知識,後者則是希望回歸美洲自然大地的生態荒野機制,尋找在人類文化中可資與自然共存的「故事居所」(storied residence),不管它是原住民的故事或是清教徒信仰中的人地關係。
我深信他們的建言在台灣這塊土地也必然可以找到回音。但正如曼恩在本書末章提及北美的豪德諾索尼聯盟(Haudenosaunee)提出《大和平法》(Great Law of Peace)以鞏固團結機制,因為原本在這塊土地上就有許多不同族群、聯盟、帝國,甚至虎視眈眈的外來殖民者,在自然中的競爭、衝突、崩壞、重建與持續所在多有,但先來後到的族群如何建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倫理機制,確實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在本書的結尾,他說:「假設你遇見了一名來自一四九一的豪德諾索尼聯盟成員,在對方身上那些漩渦狀的刺青、修剪得兩側不對稱的頭髮及豔麗的長袍之下,你發現那個人至少有某些面向比你的祖先和你更相似,這樣的猜測難道會太誇張嗎?」這是一種對於瞭解他者的積極訴求,愈是深入我們會發現原來那個他者,竟然就在我們自己裡面。我相信,台灣如果能夠常常做此思考,就可以避免許多歧視的紛爭。
閱讀此書之際,正值蔡英文總統正式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向台灣原住民族道歉的時刻。二○一六年十二月總統府將啟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這本書剛好可以為台灣原住民族身世的再現,提供一個美洲經驗的視野,相信有許多啟示蘊藏其中,我鄭重地推薦這本好書。
►後哥倫布時期的「人造荒野」:旅鴿與犎牛肆虐美洲大陸,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墓上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衛城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
譯者:陳信宏
一四九二年,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卻是美洲歷史「失落」的開始。這片大陸在歐洲人來到之前,已孕育出馬雅、阿茲特克、印加等三大古文明,但隨著歐洲人征服美洲,這些文明的創建者印第安人,不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述說自己歷史的權力,淪為「沒有歷史的人」。而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觀,導致許多偏見產生,甚至進入教科書。
本書作者查爾斯.曼恩發現,數十年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且大幅修正了前人的錯誤,但自己念高中的兒子,竟然還跟三十年前的他一樣,被教科書灌輸著同樣的陳舊觀念與過時理論,於是他決定親自提筆,把那些知識拼圖組織起來,重建美洲原住民真實面貌。
值得推崇的是,作者雖有匡正偏見的企圖,卻不急於灌輸讀者正確的定論,而是展現記者追蹤調查的本領,深入追索偏見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被打破的曲折歷程。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四九一》不只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大眾史著作,也是精采好看的報導文學作品,更是關於原住民族歷史書寫的極佳示範。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