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社會有損都會魅力 看京都的步行城市推動策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還記得自己上次走路在城市裡的經驗嗎?為什麼台灣街道總是讓人不想走寧可騎車或開車,而講到京都,大家就覺得他是一個有文化又舒適的城市?作者以城市策略分析,看人行道的規劃與都市魅力之間的關係。
在台灣的城市裡走路,是否安全?是否便利?是否舒適?您的答案是什麼?
室外步行是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活動,但台灣城市的步行環境欠佳,在台灣的城市步行是既不安全又不舒適的經驗。有些地方沒有人行道,行人被迫走在馬路上,忍受汽機車從旁擦身而過,而住宅區的街道大多如此,家附近的最後一哩路也最令人提心吊膽。
有些地方雖有人行道與騎樓,但其上有各式各樣的物體導致人行空間不是太狹窄就是被阻斷,行人到頭來還是被迫走到馬路上。即使在人行道與騎樓皆暢通的地方,也常有行駛中的機車與自行車前來共用,行人仍得戰戰兢兢地走路。穿越馬路,就算走在行人穿越道上,行人還是必須戒慎恐懼,因為許多汽機車並不會禮讓行人先過馬路。


行路難!為何台灣城市步行環境欠佳?
公共空間設計與交通執法的品質低落,導致台灣城市的步行環境欠佳。以台北市為例,街道寬度若在15公尺以下,法規便不要求設人行道,而8公尺寬的巷弄又極多,既不設人行道,卻又允許路邊停車,便讓街道空間更形狹窄,更不利於人們步行。
政府在人行空間設置的公用事業設施及街道家具等物體,亦未充分考慮各種人行空間使用者的需求,導致人行空間的淨寬不足、淨高不足、表面不平整。
依照台灣的法律,在人行空間以物品佔用、停放車輛、行駛車輛,以及行駛中車輛不禮讓行人過馬路,雖然都是違規的行為,卻因交通執法不積極導致長期被姑息。
上述現象若不改善,則人們步行的意願降低,連帶地搭乘公共運輸的意願也降低,大家都選擇開汽車、騎機車,我們的城市就必須繼續面對私人運具太多所帶來的種種惡果:交通壅塞、嚴重的空氣汙染、過多的噪音等。
如何改善?可參考京都的步行城市推動策略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台灣的若干城市雖曾嘗試局部性改善城市的可步行性,卻沒有一個城市明確而完整地提出「適宜步行的城市」(步行城市)願景。
台灣的城市,需要一個關於城市步行環境改善的願景,以及達成此願景的策略!日本的京都於2010年提出的「步行城市京都綜合交通策略」,可以作為模範。
京都市政府認為,「汽車社會」的問題,是當代京都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市民生活高度依賴私家車輛,加以觀光時節又有大量車潮湧入,不但造成交通問題,也讓城市的活力與魅力下降,助長全球暖化,破壞環境景觀。為消解上述問題,非得透過限制汽車使用等種種手段,將重視汽車的城市生活強力轉換為以「步行」為中心的城市生活不可。
因此,京都為推動「以人為本而具魅力的都市發展」,實現以公共運輸為優先的「能步行而快樂的城市」願景,而於2008年7月設置「步行城市京都綜合交通策略擬定審議會」(「歩くまち・京都」総合交通戦略策定審議会)以擬定策略。
審議會為確保能有跨領域的綜合性觀點,而在委員組成上涵括了學者(交通、都市計畫、環境、社福等)、各專業界領袖(教育、文化、醫療、媒體等)、交通運輸事業主管機關與業者、中央政府(國土交通省)及地方政府(京都府、京都市),約30人。京都市方面由副市長出任委員。審議會之下,又分設三個「檢討分部」(検討部会),各自負責不同的主題:公共運輸網絡、未來之公共運輸都市發展、公共運輸優先之生活方式。
審議會耗時約一年半,終於在2010年1月正式制定出了「步行城市京都憲章」(「歩くまち・京都」憲章)以及「步行城市京都綜合交通策略」(「歩くまち・京都」総合交通戦略)。
步行城市的理念,京都如何向市民溝通?
憲章的內容,於2010年11月至翌年3月,在百貨公司、商圈、市立設施(區公所、地鐵站、動物園等)以播音、影片放映及未來模擬圖放映等方式宣導。以下是憲章全文:
我們的京都,一邊積累了超過一千兩百年的悠久歷史,一邊則培養及保存了具特色的市街與自然景觀、傳統、文化等,而且也打造出了一個人人皆可安心並舒適地步行的城市。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汽車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
在京都最適當的移動方式,無疑是以「步行」為中心,靠自己的力量,有時則借助別人的幫忙。來來往往的人們,方為城市繁華與活力的重要來源,而步行亦正是健康與環境的希望所在。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在此制定「步行城市・京都」憲章,以朝向可作為世界典範的「以人為本而具魅力的都市發展」願景而推進。
在我們的京都,每一位市民都要珍惜對人與環境友善、能步行而快樂的健康生活。而且,市民和政府應該團結,以整備出讓每個人都想出門走走的道路空間與公共交通,進而創造出繁華的城市,並讓所有造訪京都的人皆可充分領略步行的魅力。
步行城市推動策略的內容為何?如何執行?
綜合交通策略則描繪出了步行城市京都的未來願景:市內的汽車使用受到抑制,鐵路及公車的平穩搭乘之便利性上升,公共運輸的使用者增加,新的公共運輸工具如輕軌與BRT等平穩運行;而在道路上,人行道的拓寬及綠化持續進展,休憩空間與長椅等皆有人輕鬆地使用著,城市中則來往著活力滿溢地步行的市民、觀光客與來訪者。
也訂出了量化目標:非汽車交通方式(徒步、公共運輸、自行車)的市佔率從現況72%左右增至80%以上,而汽車市佔率則從現況28%左右降至20%以下。

綜合交通策略所擬出的八大政策為:提升公共運輸便利性(以上屬「既有公共運輸」類)、充實步行空間、充實未來的公共運輸、汽車交通的效率化與合理化、個人運具的轉換(以上屬「都市發展」類)、憲章的普及、以大眾傳播手段促進社會對交通方式的重新認識、觀光客交通政策(以上屬「生活方式」類)。每項政策均含若干項子計畫,並指定了實施主體。
而為持續推動綜合交通策略,京都市政府也構築了所需的行政體制:在市府內成立「步行城市京都推動委員會」(「歩くまち・京都」推進本部),由副市長擔任主席,市府各局處及京都市各區首長出任委員。此外,再成立「步行城市京都推動會議」(「歩くまち・京都」推進会議),作為市府、市民與公共運輸業者的合作平台。
台灣需要步行城市願景,及達成此願景的策略
筆者於2014年深秋初次造訪京都,除常於地鐵站看到步行城市政策宣傳的燈箱廣告外,也目睹市內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四條通」(四条通)進行車道縮減與人行道拓寬工程(已於2015年10月完成)。從軟體到硬體,京都正如火如荼地努力邁向步行城市的願景。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