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圖輯】15張圖讓你一次了解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圖輯】15張圖讓你一次了解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Photo Credit:海苔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限你1分鐘之內出現在我面前,不然我就走人。」這對話熟悉嗎?你總是在愛裡面犧牲到連自己都不見了嗎?為什麼你明明知道這樣的關係很辛苦,卻又一直被勒索、卻沒有辦法逃出來?

他們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怕會失去這段關係,所以用一些威脅的方式,想要綁住兩個人。

兩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同樣不重視自己的感受,不小心把對方的感受當作自己的責任(被勒索者)、或把自己的感受當作對方的責任(勒索者),就形成了一種「病態性共同依賴」(co-dependence)。彼此都害怕失去愛,卻又互相傷害。

013
Photo Credit:海苔熊

那該怎麼辦呢?

下面三個步驟是周慕姿(2017)[1] 認為很困難,但卻又是必經的過程:

1. 停——不要太快回應,當對方在勒索你,或是你在勒索對方的時候,先停下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當對方找不到你,叫你一分鐘之內出現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他在幹嘛?我真的有可能一分鐘之內出現在他面前嗎?如果我匆忙地在三分鐘趕到他前面,他會說什麼樣的話?

如果是家人或是上司的要求,你也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做出回應,看看是什麼樣的「劇本」,正在操控這段互動。一個實用的技巧是「跳針」,當對方持續的用一些話來戳你的時候,你只要回覆「好的我想一想」,不管他怎麼說你都是講這句話,把它想像成一種防護罩。

2. 看——不論是勒索或是被勒索的人,往往都是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的人,當你可以先看看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以及安撫自己的焦慮和罪惡感,有些時候甚至可以離開現場,漸漸就可以建立起兩個人之間的情緒界線。

在上面的例子當中,你可能可以問自己:他「每次」都這樣,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真的值得被這樣對待嗎?他說這些話的時候,是不是把他的焦慮和情緒「丟」到你的身上?

3. 應——當對方情緒比較和緩的時候,你可以回到現場,然後做出比較恰當的因應。有的人還蠻有腦的,在冷靜的時候你可以跟他好好說,但如果他並不是那個可以好好討論的人,或者是他已經吃死死你吃很久了,那麼你只要持續做到前面兩個步驟就可以了。

為什麼呢?還記得前面的討論嗎,既然是一個迴圈,當你這邊被切斷、他無法再勒索你的時候,你每次停下來,他就會受到挫折,而你繼續堅持,他就「不得不」改變和你相處的方式。

014
Photo Credit:海苔熊

如果無法一步登天,你可以先練習「停」,「停」的三個小技巧分別是 :跳針唱機、暫停鈕和翻譯蒟篛。

或是你可以設定:

「把手張開」=翻譯蒟篛
「握拳」=暫停鈕
「彈手指」=跳針唱機

畢竟不是每個人天天都會在口袋放橡皮擦,但是你不可能不帶「手」出門。

做一陣子之後接著做「停」、「看」,感受一下發生了什麼,你的感覺是什麼。如果連你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感受,別人來踐踏你也只是剛好而已。最後可以進一步做出因「應」,嘗試跟他溝通。當然不可能一次搞定,無法的話再退回停看、停看練習。

015
Photo Credit:海苔熊

「因為害怕而持續讓步,換到的只是暫時的焦慮解除,與往後更多的害怕。但並不是愛。」慕姿說。

兩個人的關係,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人的聲音。如果你一直以來都讓愛情/親情/工作等等人際關係綁架你的人生,或許你該思考的並不是為什麼自己總是遇到這樣的人,而是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恐懼,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委屈,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最後附上先前瘋傳的情緒結界:

真的不行的時候,就放魔法吧!下面是慕姿在書中對自己暖心的鼓勵話語,去!去!武器走!咒語:「你或許可以用很糟糕的態度對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影響。因為你的情緒是你的責任;而我的情緒,當然也是我自己的責任。」

017
Photo Credit:海苔熊

楊國樞老師有關文化與「默會之知」的論文,可參閱此篇《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相關議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