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三·八對談︰女人做特首=性別平等?何謂具性別視野的領袖?

三·八對談︰女人做特首=性別平等?何謂具性別視野的領袖?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在不少女人當上高官,甚至有可能做特首,有人認為這即代表兩性「已經非常平等」,然而事實是否如此?

整理、撰寫︰Jacey Kan (新婦女協進會)

「我同梁先生(梁振英)分別很大,佢係男人,我係女人。」

首場特首選舉論壇上,林鄭月娥這樣回應另一位候選人胡國興指她是「梁振英2.0」的形容。社會上亦有些聲音認為,現在不少女人當上高官,甚至有可能做特首,即代表兩性「已經非常平等」,然而事實是否如此?更多女性參政是否代表性別平等的狀況有所改善?

觀看林鄭的政綱︰雖然她強調自己是「女人」,但是在她的參選政綱完全沒有提及為婦女爭取權益的部分。顯然,有女性的身體,不一定有性別的觸覺,為爭取性別平等發聲 (反之亦然,具性別視角的男性政治人物亦有不少)。這一方面,固然關乎候選人的性別敏感度,另一方面,現行的「小圈子選舉」制度,一般市民根本無從提名和投選心儀的候選人,候選人也無推動力聆聽小市民意見,了解不同性別市民的需要,也就更不利於性別議題進入候選人的政綱。

到底如何能將性別平等的議題帶入這場選戰之一?新婦女協進會安排了一場場談,邀得新婦女協進會主席馬穎兒、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陳效能、深水埗女性區議員鄒穎恒,分析一下現行特首選舉制度如何不利性別議題發聲,以及現時政府推動性別平等的不足,以及在體制內推動性別平等的難度。

特首候選人政綱比拼︰他們性別友善嗎?

一如前述,林鄭的政綱中未有提及婦女爭取權益的部份,三位候選人當中,亦只有胡國興的政綱有包含「婦女和兒童」部分,不過,這份「性別政綱」又是否合格?首先讓我們先看一看胡國興政綱的相關部份︰

  1. 委任諮詢及法定組織成員時,積極增加女性參與公職的機會
  2. 增撥資源予僱員再培訓局開辦更多適合女性的培訓課程,特別是讓婦女可彈性工作的崗位,如陪月員、家居服務、各種手藝的培訓等
  3. 增加幼兒照顧、課餘託管及社區保姆服務名額,並且延長服務時間
  4. 推動性別平等政策保障婦女權益, 設立「家暴法庭」,提升前線執法人員及調解中心服務提供者的敏感度,並於全港醫療聯網設立性暴力受害人一站式危機中心
  5. 延長有薪產假至12星期

新婦女協進會主席馬穎兒直言︰「以上這些建議是絕對不足夠的。」不足夠的原因不單指篇幅,更重要的,是由於政綱缺乏對女性,以至所有性別的諮詢,未能點出上述施政真正要改善的地方。以第2項有關女性就業培訓為例,現時的問題徵結是,即使坊間亦有不少可供女性參加的培訓課程,但大部份課程的時間均不利於要照顧子女及家庭的婦女參加,課程亦未有提供相關託兒配套服務。

託兒(第3項)方面,除了增加各種託兒服務的名額,政府亦有必要審視它們的成效,例如現時託兒服務時間是否適合雙職家庭的需要、社區保姆的「服務津貼」(現時是18元至22元)是否過低而令服務提供者卻步,在職婦女是否真正受惠於社區保姆計劃,等等。但奈何,絕大部分婦女被排除於「小圈子選舉」以外。

「現在的特首選舉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選舉,大部分女性在選舉裡面沒有選票、根本不能發聲!」馬穎兒說,「絕對不是有女性候選人當選就可以了,因為這個選舉制度依然如舊。」現時的制度,候選人根本不需面向所有的市民,又能如何確保政策真正合乎市民需要,公帑用得其所?

IMG_0110
照片由作者提供
新婦女協進會主席馬穎兒慨嘆絕大部分婦女被排除於「小圈子選舉」以外,其聲音不被聆聽。

政綱中的「性別」,欠了性小眾

此外,馬穎兒指出︰「雖然胡官的政綱提出要提升前線執法人員及調節中心服務提者的敏感度,但那是什麼『敏感度』?為何對於『性別』兩個字避而不談?」她解釋,婦女團體一直爭取的性別平等並非只是著眼於主流婦女,必須同時聆聽性小眾的聲音,包括同性戀者、跨性別人士、雙性人等因為性別認同或性取向不被主流認同的群體;然而,三位候選人的政綱顯然完全忽視了他們。

「胡官不提『性別』兩個字,不知道在怕什麼。他說的『婦女』就是主流的婦女,提出的建議比較容易入口,譬如託兒、家暴。但我們說的性別平等、性別觀點主流化,其實還需要包括性小眾的聲音。」其中,她十分關心「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的進展︰「香港早已為《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種族歧視條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立法,但《性傾向歧視條例》呢?20年前已經有議員提出,但似乎至今仍未有任何進展。」[1]

正如馬穎兒所言,政府對於性別主流化的理解一直限於二元結構,即男性和女性;但更可悲的是,即使是這個只包含狹窄的二元性別理解的「性別主流化」政策,與其他已發展地區相比,仍是遠遠落後。

政府「性別盲目」 婦委會問題多多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陳效能一直專注於性別研究,多年來活躍於本地性別平權運動。去年,她為平等機會婦女聯席[2]做過一個名為《性別主流化在香港的實踐研究及檢討》的調查報告,檢視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在香港自2001年實行至今的情況[3]——這是香港政府為了向聯合國「交功課」而推行的。

1999年,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於就《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於香港的實行情況所發表的審議結論中就提出「(香港)沒有設立提高婦女地位的政府機構,負責預先擬訂男女平等的政策和長期戰略」(第37段);於是,政府於2001年就成立婦女事務委員會以推動性別主流化。

性別主流化是指以「性別觀點」檢視所有範疇的法例、政策和計劃。「實際操作就是政府所有政策都要做『性別影響評估』,就是說我現在要推一個政策,那它會怎樣影響不同性別的人呢?這就是將性別觀點放入政策。」陳效能解釋。

不過陳效能的調查發現,政府十多年來推行性別主流化做得很表面,當中的問題包括對官員的性別課題訓練不足、性別數據不足、資源不足。「政府根本不覺得『性別』是個重要的議題」,陳效能批評道。

十多年來,政府的性別主流化推動得有多差,簡直有目共睹。馬穎兒亦立刻舉例商場的設計很缺乏「性別觀點」,包括扶手電梯的玻璃、反光的商場地板容易令穿裙子的人士(大多是女性)走光。「如果有性別觀點的話,政府在設計這些商場,應該要想到女性的特別情況。」某些親政府政黨只是走出來呼籲女性「小心」就了事,將防止走光的責任推向女性身上,他們應該建議政府怎樣在設計公共場所的時候落實性別觀點。

以性別觀點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