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還是轉機?看見溝通新可能

情緒勒索還是轉機?看見溝通新可能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t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靠得太近容易燙手,把手鬆開一點,當他發現勒索你不再管用,他也就被迫要改變模式,不能再一直索求了。

壓力太大會讓我們失去冷靜面對的餘裕、判斷力變差,因為我們就必須「馬上抒壓」才行,不然會崩潰。最快的抒壓辦法,往往就是吵一架、威脅對方替你「解壓」。這個時候人大多不會認為這股壓力「自己也有責任」(還記得前面那5分自己產生的義務感嗎),反倒覺得都是對方害的、要求對方取消期待,好像那樣就沒問題了。

你是不是也總以為:「不期不待就沒有傷害」呢?但我們有可能處在一個親密卻沒有期待的關係裡,並感到幸福嗎?目前為止我還沒看過這種相處模式,就算有可能也很少見吧。可以說,對親密的人有期待是人之常情,至於要怎麼處理這份期待,讓它不要變成傷害,才是我們的課題。

首先第一步,是認知到「回應不完全是我的義務」,或者應該說,期待的那一方他自己也必須對自己的期待付一部分的責任。回應他這種期待之心,並不全都是你(被期待者)的責任,你也不需要100%做到才算有回應。他是基於什麼而期待的、這裡面有幾分是他自己的欲望、有幾分是為你著想,想清楚這一點,你可以不用對期待有那麼高的壓力。也就是說,他丟了5分的期待過來,你可以在你能接受的範圍(3分)作回應,那這份壓力就是:

2分(他的欲望)+3分(為我著想)+3分(必須回應的責任感)⇒6分(我的壓力)

小孩子 壓力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ts
來自於親人的期待造成的壓力,也常常是造成情緒勒索的來源,在家長與孩童兩方的感知差異下,這股壓力也會變成親子關係變化的引爆點。

稍加修正,壓力就沒有10幾分那麼沈重了。把重點放在對關係好、也有必要的部分,你會比較願意做那3分的調整(因為是經由你理智判斷可以付出的範圍,而不是前面那樣完全只覺得自己是被強迫的)。一旦你好好完成這個「任務」,對方也感受到你聽進了他的話、願意為關係努力,他的安心感增加了,也比較不會因為對關係不安而經常找事。反過來當你希望他可以改進什麼的時候,他也會更樂意一點,因為人都是互相的。正向處理期待就不會變成傷害,而是感情升溫的良機。尤其是情侶間更要小心處理期待值的問題。

以上道理看似容易,但是如果沒有在關係初始就形成共識,而在長期勒索下想要改變的話,就會困難許多。那是因為你們已經養成「要求⇒必需支付」的慣性模式,要打破模式需要冷靜(才能溝通)、堅定立場,還有「情緒不被影響」的定力,這對經常被勒索的人來說滿難做到的(被勒索者通常對自己也比較沒自信、更害怕關係破裂)。一旦你開始想改變,對方通常會變本加厲地施壓,因為他會認為重施故技就能讓你屈服。

你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讓勒索暫停、在當下先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不被情緒牽著走。如果還可以冷靜就繼續溝通,若暫時做不到,或對方失控,就拖延決定、先離開被勒索的現場。一再嘗試,直到自己能把對方的情緒跟自己的情緒分開為止。這條路可能很漫長,但請抱著為健康關係著想的覺悟去瓦解對方的勒索。

我知道很多人會選擇逃走(畢竟抗爭太痛苦了),但如果你不想放棄這個家人/朋友,可以在你願意的範圍對他好,例如一些基本的關心,但不用事事回應。靠得太近容易燙手,把手鬆開一點,當他發現勒索你不再管用,他也就被迫要改變模式,不能再一直索求了。

如果他永遠都不肯改呢?

那他也永遠都討不到他想要的,對他來說沒有半點好處。倘若如此,或許你們的關係就只適合淡淡地往來吧,無須太過自責。至於你若因此感到情感匱乏而痛苦,請靠其他優質人際鍊來補充,好的關係會讓你更愛自己。當你能把自己狀態調整好,也許你的父母或另一半也會對你比較有信心,改變對你的態度(不再覺得指導你是他急迫的義務)。

請記住,你沒有義務全然滿足別人的需求,才能被愛。當你把他的責任(他自己的欲望/情緒那部分)也接收過來一併吞下時,不只自己委屈、累積怨憤,侵蝕掉你對他的情感,也讓對方逃避了自己應該消化的部分,助長對方的貪得無厭。最後你也不能說對關係的狂暴或決裂沒有責任,這樣豈不是更委屈嗎。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