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消失的100萬公頃「傳統領域」:如何搶救快被開發殆盡的台灣土地?

消失的100萬公頃「傳統領域」:如何搶救快被開發殆盡的台灣土地?
圖片設計:關鍵評論網 Yoy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政府以「保障私有財產」為由,不讓私有地劃入傳統領域。但其實,「是不是私有地」跟「是不是傳統領域」根本不衝突。

圖表製作:Yoyo

2017年3月18日,深夜10點,連一旁十線道的凱達格蘭大道也都車流漸稀,來加油的支持者相互道別、紛紛離開。剛剛才熱忱教唱古調的的卑南族老師,抽起菸,嘆了口氣說,「也不知道要在這邊抗爭多久......」,人行道上一排帳篷筆直排列,原住民團體打算在此長期抗戰,只為了抗議「傳統領域」劃設不公。

傳統領域,指的是包含重要原住民文化地景的土地。

根據調查,全台灣原住民傳統領域高達180萬公頃,本應該需要全數納入法規保護。但2017年2月18日立法院通過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後,原住民卻發現,在原定的180萬公頃的傳統領域中,有100萬公頃的私有地「消失」了。原住民委員會解釋,為了「保障個人財產」,因此在訂定劃設辦法時只能納入80萬公頃的公有地。

受保障的傳統領域
=180萬(實際的傳統領域)-100萬(傳統領域中的私有地)
=80萬(傳統領域中的公有地)

為了抗議劃設辦法的不公,原住民從2017年2月28日開始在凱達格蘭大道前長期抗戰,呼籲「傳統領域寸土不讓」,要求政府退回不公平的法條。但直到2018年3月31日,抗議營帳被台北市政府強制拆除,主管機關原住民族委員會,都仍堅持「傳統領域」不能納入私有地。

Q1:「傳統領域」是什麼?

傳統領域是指原住民從過去到現在生活過的土地,土地上包含了與原住民歷史、文化、傳統有關的重要地點。

由於17世紀以前,只有原住民在台灣生活,因此嚴格說起來,全台灣所有土地,都屬於原住民傳統領域。但因為大部分平埔族漢化較深1,難以釐清傳統領域,因此目前傳統領域的討論以法定16族為主。

為了將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納入法規保護,這次原民會訂定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草案,嚴謹的的定義了傳統領域:

原民傳統領域類型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Yoyo
  1. 祖靈聖地
  2. 舊部落土地
  3. 現有部落土地:有時與原住民保留地重疊
  4. 墾耕土地:包含原住民開墾、耕種、遊牧、採集的土地
  5. 祭典土地
  6. 狩獵區:包含河川、海域

這些傳統領域,對原住民來說都有文化上的特殊意義。

紫藍色線條框出的地方,是台東縣東河鄉九個部落的傳統領域。黑色圓點是當地重要的地景地名。

Q2:「傳統領域」到底有多大?

根據原住民委員會的調查,全台16個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大概是180萬公頃,大約佔台灣總面積的一半。

但目前特別保障原住民的土地,只有1990年國家為了保障原住民生計,立法劃設的「原住民保留地」,而「原住民保留地」只佔傳統領域中的1/7而已。

全台現有傳統領域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Yoyo

Q3:為什麼「劃設土地」=「保存文化」?

或許有人還是搞不懂,土地就土地,跟文化到底有什麼關係。

目前就讀東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太魯閣族文化研究者Tunux解釋,原住民文化中土地所代表的意義,與現代人「擁有」土地的概念大不相同。

對現代人來說,土地就是拿來蓋房子、蓋大樓、拿來種菜、種米。但對原住民來說,土地同時承載了語言、文化及歷史。Tunux說:「原住民以文化做連結,如果離開原本的場域,文化就會變質。」

他舉例,比如花蓮縣秀林鄉的秀林部落,古名叫Bsuring(玻士林),Bsuring在太魯閣語中,代表「芒草剛長出來的樣子」。原本太魯閣族居住在舊部落,過去Bsuring一帶只是太魯閣族的獵場,因為此地芒草茂盛,獵人會先燒芒草,避免獵物躲藏。後來部分太魯閣族遷移至此定居,過去被燒盡的芒草,又生出草芽,便以「芒草剛長出來的樣子」稱呼這裡。

這個短短的地名故事,隱含了太魯閣族狩獵的傳統,而狩獵的傳統,又與太魯閣族的傳統生產、祭祀等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只以現代漢語地名「秀林」來稱呼,這個地方便失去了他的文化意義。

土地,是原住民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不同土地不同意義_1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Yoyo

Q4:「傳統領域」是怎麼調查的?

根據芭樂人類學的解說,劃設傳統領域主要來自「部落地圖」的啟發。部落地圖源自於1970年代的美國,當時印地安人為了爭取自己的權益,透過繪製地圖的方式,將部落的地名、傳說、故事等標誌在地圖上。

部落地圖的意義不只是一張圖,更代表了族人曾經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事實,也隱含了土地被外來族群蠶食鯨吞的歷史。當時,美國不少原住民,透過繪製地圖,成功達成「還我土地」的目標。

而台灣最早劃設部落地圖的是屏東魯凱族的好茶部落,學者尋訪部落耆老、資深獵人,將他們的口述歷史,包括傳統耕種地、獵場等記錄在電子地圖上。

後來,好茶族人甚至進行了兩次「古道尋根與踏查」的活動,踏查隊伍走進人跡罕至的深山,一一紀錄了他們經過的傳統領域地名及故事。藉由實地探訪,好茶部落青年也對部落的空間地理概念有更多的認識。

好茶部落的踏查隊伍也在行經的重要的地景地物時,將預先設計好的解說牌,釘在上面,例如大石頭、神木、聚落遺址等。尤其行經古代族人祭祀地點時,踏查隊伍也仿照古禮,在耆老帶領之下舉行簡單的儀式。

回到部落之後,好茶部落的踏查隊伍便將沿途所記錄的地名、地景、地貌加以整理,製作出第一個完整的原住民部落地圖。而後其他部落也紛紛跟進。後來,政府推動傳統領域時,好茶部落早就有的部落地圖,就成了劃設傳統領域的重要依據。

流程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Yoyo

由原住民族人自己定義、尋訪、敘述傳統領域,才能擺脫無形中根深蒂固的漢人史觀及漢人價值觀。

而且,原住民青年為了傳統領域回到部落、與耆老相談,而後齊心協力、翻山越嶺追訪過往歷史文化。這樣子的傳統領域劃設過程,對年輕人外流的部落來說,意義非凡。

但因為傳統領域的調查方式,是從耆老的回憶開始,這樣的調查起點,如果沒有足夠的見證者,很難達到客觀公正。因此傳統領域的劃設,需要透過類似審議式民主的方式,由族人與當地其他族群、當地文史學者大量的來回溝通,才能確認。

Q5:「傳統領域」說法是哪時候開始的?

其實原住民傳統領域不是最近才開始爭取的,早在15年前,就已經有「原住民傳統領域」一詞。

年表_1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Yoyo

2000年,政府逐漸開始重視原住民權益。2002年開始2,原住民委員會便委託民間團隊,結合各部落自治團體,調查原住民傳統領域。當時,台灣就已經出現傳統領域的概念,也陸陸續續完成300多個部落的傳統領域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