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民主300+」非民主派

「民主300+」非民主派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認為坊間對「民主300+」選委有誤解,以為全數屬於民主派或泛民政治光譜,事實當中選委政治立場差異頗大,藉本文作出說明。

特首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從提名期到現在,有很多聲音以「泛民」或「民主派」統稱「民主300+」的一干選委,說如果做錯決定以後「民主派」無得翻身。另外有人說如果「民主派」就這樣「棄械」奔向建制,以後民主運動不知何去何從。

「民主300+」不代表市民

聽了馬嶽教授在社福論壇的一番話及其訪問,他說得精準,「300+」是特權階級,是小圈子選舉的產物,他沒有投票,不要代表他,不要代表全港市民,不要假戲真做。他看通了「300+」的本質,其構成和內涵乃至當中的人物,非全然民主。

首先,「300+」由「專業議政」牽頭,但「專業議政」的李國麟和梁繼昌都不是民主派。「300+」競選時最重要的政綱是「踢走梁振英」,與某些開明建制派的想法類同,至於「反對8.31」是比較偏泛民的政綱。

不過政綱還政綱,人選是另一回事。「300+」某些界別有明顯的中間派及潛在的開明建制派,例如有與左報過從甚密的反佔中選委,雖然佔非常少數,但存在。有部分選委着眼業界利益,對討論民主的興趣較少,不覺得民主是議程之一,只着重選出他們屬意的候選人。當然也有由民主黨到公民黨光譜的溫和泛民;某些界別有個別激進民主派,屬少數。

這個構成與以全港市民為本的民主派的理解不同,比起「300+」,前者有更多激進泛民和自決派,中間派如李國麟和梁繼昌不會納入其中。「民主派」的意思是在政治議題上能大致估計其取態,選民可以放心讓他們代表。選委是小圈子選舉,選民基礎傾斜,「300+」不完全是民主派,因此馬教授說泛民在這次選舉應有自己的代表非常合理。現在的問題是民主派被「300+」代表了,但「300+」不是傳統理解的民主派。

d300distribution
作者提供

中間派都算了,有選民問為什麼會有建制派選了進去?說來話長。「300+」吸納隊伍時篩選寬鬆,靠「界別守門人」「識別忠奸」,有些「界別守門人」因為界別問題或私怨將「深黃」的人篩走。

跟泛民老政黨有密切關係的人說,某開明建制派人是泛民大黨的立法會前議員引薦的,所以雖然反佔中,也讓他入隊。最有趣的是,佔中領軍級人物根本在報名前已知悉,但選擇沉默,讓一個反佔中的人沾着傘運領袖的光環低票選上,整件事根本是泛民系統默許與應允發生的事,極度弔詭。還有人在加入「300+」時問,隊名裏可否刪去「民主」兩個字、政綱裏可否無「民主」兩個字等等。但這些人「300+」照吸納。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辣椒文集〉

責任編輯:王陽翎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