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品還是食品?齋期間到底能不能喝熱可可?天主教持續爭論百年的困擾

是藥品還是食品?齋期間到底能不能喝熱可可?天主教持續爭論百年的困擾
Photo Credit: Pexels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宮庭可可總管透過可可身兼兩種職責,與兩種階級有著密切的關係,各自是貴族階級以及在殖民地當兵的士兵階級。可可的功用傳向兩個階級,對帝國維持政治和軍力有很大的貢獻。

宮庭裡飲用熱可可的習慣是在以下這種政治、經濟環境中成長的。路易十四採取財政大臣柯爾伯(Jean B. Colbert)的重商主義政策,以專制的官僚體制強化國家經濟,協助國內商業發展。熱可可也一樣,路易十四在與瑪麗.泰瑞莎結婚的前一年,將製作、販賣熱可可的專利特許狀頒發給土魯斯(Toulouse)的大衛.夏盧(David Chaillou)。

土魯斯靠近法國與西班牙國境,是南法的貿易中心都市,距離西班牙從中南美洲進貨可可的巴塞隆納港也很近。路易十四頒給夏盧的專利維持29年,期間,擅長可可生意與製造熱可可的商人不斷成長,人們期待國家財政的復甦,消費可可的習慣在貴族階層中拓展開來與國家財政變寬裕有密切的關係。

重商主義為了扶植國內產業而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直到夏盧獲得專利的1680年代末為止,法國的可可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17世紀後期,法國能享受熱可可的人以貴族為主。

  • 華麗的配角:專門泡熱可可的器具

貴族女性對泡熱可可的壺與杯子十分講究,專用的熱可可壺叫chocolatiére,為了將熱可可攪拌出泡沫,壺上附著縱長的攪拌棒(molinillo),造型獨特。chocolatiére 一開始是銀製的,但法國流行的是有花紋的陶瓷器。

當時熱可可的杯托也很發達,稱作mancerina,是一種盤面有立領狀圓環的瓷盤。據說是為了避免杯子不穩將熱可可灑到洋裝上。

華麗氛圍中,一邊欣賞昂貴器具一邊享受美味是奢侈的樂趣。如同品味紅茶,「tea complex」(茶器、湯匙等各式各樣茶會專用的器具)帶有誇耀權力、財力的作用。器具是展示權力的重要配角,日本茶會上,以歷史悠久的茶杯品嚐抹茶,欣賞茶器、掛軸也是同樣的道理。

向別人展示特別的物品從中得到滿足感的消費方式稱作炫耀性消費。17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盛行奢華的消費形式和炫耀性消費文化。我們可以說,熱可可不再只是單純的「藥品」和「食品」,人們享受它的附加價值,熱可可盛開著獨特的文化。

尋味巧克力 Chocolatière(收藏於The Chocolate Museum, Bruges, Belgium)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尋味巧克力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從戰地到極地,熱可可和巧克力被當作非常時期的珍貴熱量補給品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尋味巧克力:從眾神的餐桌到全球的甜蜜食品》,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武田尚子
譯者:洪于琇

15世紀起,巧克力以可可豆的身影從中美洲出發,從馬雅人的「可可神」祭壇上被供為神明的食物,最後上了貨船登陸加勒比海、巴西與歐洲,當時可可豆價值等同金與銀,在歐洲只有王公貴族吃得起,家中可以泡熱可可形同財力證明──可可豆如何從神明的餐桌上走下來,變身成為王公貴族的下午茶、最後再走進平民的咖啡廳?

一名藥局老闆怎麼發明了固體巧克力?蠟燭師傅又如何研發出牛奶巧克力?從可可豆、可可粉、可可飲到巧克力──一顆顆不起眼的可可豆,背後藏著一則則從未被人知曉的有趣故事,在百年內,可可從神祕藥品變身浪漫情人節巧克力,最後竟成為全世界人們戀愛中的重大功臣!

小小一塊巧克力,牽動人類的經濟貿易與文化樣貌長達幾世紀,從「眾神的食物」到「全球最甜蜜的甜品」,開啟一場橫跨時間與空間的巧克力之旅。

getImage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