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地到極地,熱可可和巧克力被當作非常時期的珍貴熱量補給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經,熱可可是大人喝的一種藥,人們期待它多方面的藥效。20世紀後,廠商變成以熱可可能幫助小孩成長的概念宣傳它的效能。
文:武田尚子
戰地巧克力:不會融化的巧克力
巧克力對戰場上面臨真槍實彈的士兵而言,也是珍貴的熱量補給品。朗特里公司(編按:Rowntree's)製造各種添加維他命的巧克力當作士兵的配給食物。也製造了「Pacific and Jungle Chocolate」這種即使在熱帶高溫地區也不會融化的巧克力,應該是要發給新加坡和緬甸戰線的英國士兵吧。高熱量的巧克力是戰時攜行品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話雖如此,即使在熱帶也不會融化的巧克力主要原料到底是什麼呢?
- 日本的巧克力開發
做出在熱帶也不會融化的巧克力的,不只是英國,其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進行了不會融化巧克力的開發。
1920-1930年代的戰間期,日本也漸漸認識了巧克力。當時最容易取得的是「巧克力球」和「巧克力棒」。大正時期在東京經營點心批發業的竹內政治(後來的大東可可公司社長)於1918年回故鄉愛知縣時,買了森永製菓的「巧克力球」當伴手禮帶回家。巧克力球中間包著奶油,外層裹著巧克力衣。大概是因為沒有認為褐色固體會是食物的概念,竹內政治第一次看到巧克力的姊妹,不覺得巧克力球外層的巧克力是食物,用指甲剝掉巧克力,只吃裡面的奶油餡。
1923年,竹內立志製造巧克力,參訪了森永的工廠。森永的創辦人森永太一郎親自到工廠,仔細向竹內介紹巧克力機器與製造方法。結束參觀後,森永太一郎還邀竹內共進午餐,熱情地向他說了許多巧克力製造相關的事。受到刺激的竹內買進瑞士布勒公司(Bühler)的機器,1929年成功完成從可可豆到巧克力的一貫化製造,以竹內商店開始原料巧克力的批發業。由於森永公司一箱600匁(日本舊時重量單位,一貫的千分之一,約等於3.75 公克)的巧克力售價二圓,竹內商店便賣一圓80錢。
竹內一開始批發販售,原料巧克力便飛躍性地暢銷。昭和時期日本的巧克力加工業者增加,他們採購原料巧克力做成巧克力球等糖果販售。1933年竹內商店四個人平均一天生產一噸原料巧克力,來採買的加工業者讓原料巧克力一包裝好就馬上賣出,不曾滯銷。
日本人也漸漸熟悉了巧克力的味道。
- 退燒藥與提神食品
戰爭爆發後,如此大好的景氣也宣告終結。1940年12月日本停止進口可可豆,之後只有指定業者能從軍方管道配給到可可以製造軍隊醫療藥品和食品。可可脂被視為醫療藥品,用來製作退燒藥和栓劑。可可則是從馬來西亞送來當作軍用。
此時,竹內商店更名為大東製藥工業株式會社,接下海軍省的訂單,製作飛機與潛水艇專用的「預防瞌睡食品」與「提神食品」。據說,飛機駕駛員在回程時會有如被催眠似地想睡覺。在巧克力中混合咖啡因趕走睡意的產品就是「預防瞌睡食品」。製造飛機專用的食品很簡單,難的是潛水艇專用的食品。潛水艇內部的溫度經常高達攝氏40度,需要一種「不會融化的巧克力」。大東製藥利用特殊機器壓縮原料,製造出「不會融化的巧克力」。
日本的南方戰線上,使用當地可可生產軍用巧克力。在陸軍與海軍的邀請下,森永製菓派了50名員工前往印尼,於1942年開始負責生產巧克力。明治製菓也在陸海軍的邀請下,於1943年開始在印尼生產「不會融化的巧克力」。所謂在熱帶「不會融化的巧克力」,大概是使用熔點比較高的油脂替代可可脂。
1940年至1950年的十年間,由於日本國內停止進口可可,廠商進行開發替代用的「巧克力」。因為是使用葡萄糖代替砂糖製造甜味,因此稱其為「葡萄糖巧克力」,用來代替可可的主原料是百合根、鬱金香球根、秋葵、菊苣、根莖類、紅豆等食材。另外用大豆油、椰子油、天竺桂油等油脂代替可可脂。最後以香草添加香氣,「葡萄糖巧克力」便大功告成了。
大家都知道戰後在日本國產巧克力復活以前,日本人會跟美國駐軍說:「Give me chocolate」的事。美國駐軍釋出的好時巧克力(Hershey)充斥在黑市中。
廣告熱潮走入家庭
- 熱可可有如母親般的溫柔
邁入20世紀後,朗特里公司成為擁有數千人規模的大企業,大量生產熱可可和巧克力,大量販售。過去就受到重視的廣告現在更形重要。熱可可的廣告反應了時代的變遷。
20世紀後,熱可可的廣告除了固定的小孩形象外,還增加宣傳廣告詞,像是「Builds Bone and Muscle」(強化骨骼與肌肉)、「AIDS DIGESTION」(促進消化)等,強調熱可可能為小孩的成長與健康加分。
熱可可廣告裡,母親也和小孩子一起登場了。圖1彷彿聖母像般的廣告構圖傳達出熱可可的甘甜香氣與母親的溫柔,描繪了熱可可創造出甜蜜家庭幸福時光的形象。廣告文案上寫著由於熱可可能促進消化,因此能增加其他食物的營養效果。曾經,熱可可是大人喝的一種藥,人們期待它多方面的藥效。20世紀後,廠商變成以熱可可能幫助小孩成長的概念宣傳它的效能。

朗特里公司的熱可可世界裡表現出理想的母親形象。圖2介紹了使用熱可可的食譜。將可可粉混合糖、瑪琪琳後,打成發泡鮮奶油的狀態,軟綿綿的可可奶油便大功告成。只要將這個「Butta」奶油塗在麵包或餅乾上端上桌,說聲「來,請用!」小孩子便會開心不已。
凸顯了使用熱可可的溫暖餐桌一景。就這樣,熱可可的廣告變成描寫以甜美回憶妝點的家庭故事。

Tags: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