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熱潮衍生出泰國「放生經濟」:當動物成行善的交易,還有外國人組團來放「牛」

宗教熱潮衍生出泰國「放生經濟」:當動物成行善的交易,還有外國人組團來放「牛」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進黨立委林岱樺修動保法,「放生」動物成為爭議,而在泰國,普遍相信放生行善的好處,卻也形成「放生經濟」,不少動物就被商家圈養販售給信徒「放生」,更被當作商品囤貨,「微笑國度」的放生信仰與動物權益如何平衡,短期仍難以找出解方。

台灣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日前主持「動保法」修法草案引起爭議,不僅同黨立委不挺,更引起大批民眾嘲諷,要選民「放生」立委,台灣傳統宗教習俗與生態平衡及動物保育,要如何平衡,正考驗台灣立法智慧。

在泰國,「放生」是宗教文化的重要儀式,泰國人相信透過放生,可以行善積福,於是許多寺廟附近都會販售鳥、魚類等動物,鄰近曼谷昭披耶河,也經常可以見到「放生」儀式,大批魚類被放入河中作為祈福,卻逐漸演變為龐大的商業行為。

而由於放生儀式的神聖,甚至有泰國官員鼓勵年輕人在情人節去寺廟祈福放生動物,取代做愛,以減少泰國飆高的青年未婚懷孕問題

泰國「放生經濟」引發動物保護問題

泰國民眾對放生的「高需求」還衍生出了「放生經濟圈」,讓少數不肖人士,利用民眾的信仰需求從中獲利,許多商人索性集體養殖動物,甚至捕捉動物,販售以供信徒「放生」,但有時因民眾不了解動物習性,反而造成傷害。

例如,泰國就曾有陸棲性烏龜被放入水中淹死的案例,也有民眾認為向烏龜丟錢幣會帶來長壽,許多寺廟都有類似的許願池,於是民眾大量朝烏龜丟錢許願卻造成動物誤食,近日就有烏龜被獸醫從體內取出915枚硬幣,甚至身體變形需長期治療。

此外,除大批信眾透過放生來行善,亦有外國人組團來泰國集體放生「牛」,帶回農村給農民圈養,但如何支撐泰國民眾大批的「放生需求」,囤積待放生的動物變成「存貨」,尤其背後牽涉的商業買賣,卻鮮少在泰國被討論關注。

17274114_10212503218275704_382237904_n

宗教氣氛濃厚的泰國

泰國以「拜拜」祈福聞名,參拜祈禱融合多種宗教,基本上什麼都拜,例如曼谷市區最著名,俗稱「四面佛」的大梵天王是來自印度教的神祇,在路邊經常也可見大小神龕,有的樹木也被視為有靈而成祭祀對象。

泰國憲法雖保障宗教自由,但全國約95%人口是佛教徒,皇室成員也幾乎是佛教徒,主流佛教是源自斯里蘭卡的南傳佛教,也稱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小乘佛教,因宗教帶來的巴利文與梵文,更深刻影響泰文書寫系統。

泰國人每年花費大約25億泰銖在祭祀、祈禱等宗教服務,「國王」、「佛教」、「民族」都是泰國的核心精神,而由於泰國宗教影響力龐大,連帶影響錯綜複雜的金權關係,更有許多寺廟高僧擁有私人轎車及高級住房,也有許多握有政經權力的信徒跟隨,近期泰國政府追捕最大佛寺「法身寺」住持,就是金權與宗教政治的發酵案例。

RTSEOTN
Photo Credit:RT/達志影像

宗教「物質化」:泰國佛教的扭曲與迷信

宗教在泰國雖有穩定社會的作用,但許多民眾到廟宇參拜或者行善,通常都帶有明確「目的性」,希望事業、愛情、健康都有相對應的神祇相助,不少人「行善」亦是認為能替自己積福,而放生的動物則可替自身帶走壞運。

不僅民眾,掌握泰國政經權力的菁英,多數也都非常相信宗教及風水,泰國是連科技部長喬遷辦公室都要擇日選方位,甚至打擊貪腐的政府機關,都會請高僧到辦公室祈福,並發放加持聖物給員工,以求能有效打擊貪污。

泰國更有和尚,為力求展現神蹟以吸引信徒,透過浸泡在加熱的油鍋裡毫髮無傷,除了信眾嘖嘖稱奇,也進而獲得大批捐獻,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學者Jessada Denduangboripant長期追蹤泰國宗教奇人異事,用科學方法解釋並上傳社群網路引起熱議,卻讓部分人士對學者發出人身威脅。

若傳出特殊的樹木開花或泉水逆流現象的消息,也會吸引民眾蜂擁而至,祈求祝福甚至拜求彩劵中獎號碼,即使泰國在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已有多年積累,民眾對於宗教仍是一窩蜂陷入。

宗教與世俗事務的平衡

泰國人對信仰雖然「迷信」,甚至引致「盲信」的批評,卻不可否認宗教是穩定當地社會的重要力量,泰國近年面臨嚴重的貧富差距、經濟停滯,而宗教儀式便成民眾獲取心靈寧靜的方式,「微笑國度」也因宗教信仰加乘而聞名於世。

站在曼谷街頭觀察,泰國人對捐獻助人的意願很高,在空鐵站出口常見學生替弱勢民眾募款,或商家的慈善捐款箱,經常都有民眾會特別奉獻金錢,聊表心意,對於路邊行乞或盲人演唱者,也常有民眾熱心捐獻。

至於民眾放生動物、向水池丟錢許願造成動物受傷,並非惡意而是因無知所造成,多數民眾都是抱持行善奉獻信念,卻因缺乏足夠法令或資訊。但觀念調整需要時間,泰國更需政策介入,平衡動物保護與宗教需求,在普遍且頻繁的信仰生活中,相關立法更是迫在眉睫,只是泰國宗教背後涉及龐大利益與宗教交錯的金權政治,改善放生動物的權益,或許短期內,仍難看見光明。

相關報導與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