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面對學習領域與工作生涯選擇時,《人類大命運》三個未來趨勢給年輕人的啟發

面對學習領域與工作生涯選擇時,《人類大命運》三個未來趨勢給年輕人的啟發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年輕人如何能及早建立良好的學習與人生態度,更從容,有自信地面對未來的世界,從《人類大命運》的三個未來趨勢中,我們得到一些啟發。不僅是學生要承擔這些重要抉擇的責任,教育環境,父母師長也應該調整觀念,從這些角度協助學生。

稍早分別參加了大學院校博覽會(給考完學測的高三學生),以及台大舉辦的人才招募會(給即將畢業的大學學生)。前者看到許多學校(包括科技大學、軍校、以及港澳大學等)卯足全力,使出渾身解數,向學生與家長展現學校特色;後者則有許多企業(大企業居多,也有與台大創創學程合作的新創事業)積極布局,廣發英雄帖,期望獲得學生的青睞。這樣的人才軍備競賽,在現今的社會,越來越激烈,而年輕人在生涯及學習的方向選擇上,也日趨多元。

可是,我在和許多家長與同學的交流諮詢中,感受的多半不是對於多元選項充滿探索的期待,而多是不能確實掌握自己的方向,對於不確定的未來,顯現出猶豫、焦慮,或不知所措。

最近我在讀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於近年非常受關注的新書《人類大命運》(Homo Deus: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書中提到人類面對的未來三大課題:長壽/不死,幸福的新定義,以及神人化(電腦超越人類)的挑戰,其實也可以給所有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涯帶來新的啟示。

基於這三項課題,我建議有三個方面,青年在學習過程,及生涯選擇的早期,能加強思考與培養,期望更多人能找到適合的生涯方向,同時抱持更自信樂觀的態度迎向未來。

一、及早探索、主動追求、確立人生的方向

這一點聽起來像是陳腔濫調,但是傳統的教育制度及社會期待下,多少人不明白或浪費了自己的天賦,在別人的眼光中度過許多將來很是後悔的虛耗時光。現在,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定義更好的人生,特別是了解自己能做好什麼,以及做什麼最快樂。

「能做好什麼」有兩個程度,一個是基本勝任,一個是出類拔萃,前者給你存活的技能,後者給你發光的機會。我們期待學校及家庭的教育,能協助「每一個學生」發掘自己的天賦與性向,也提供他們獲得生存能力或專業技術的環境。而學生也要認知,學習過程中一步一步探索自己的強項,累積自己的相對優勢,是自己的責任,若是大學畢業還不能自知強弱,這樣的教育與學習算是失敗的。

大學生如何發掘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先從這「八大智能領域」找出你最強的三個

「做什麼最快樂」則呼應了哈拉瑞對幸福的追求,工作佔了現代人大部分的生命,雖然未必每個人總能幸運地結合熱情與工作,但這樣的努力還是值得持續去做的。在選擇學習領域或工作生涯時,我建議仍應以帶給你最大滿足感為優先,而不是盲目追求潮流,或以他人意見為主。這種滿足感也最好不只是金錢或感官的,而更多該是精神或心靈的,包括投入過程中的酣快淋漓、產出成果的驕傲感受、或是助人濟世的喜悅快樂。

二、關注趨勢,擁抱改變,培養獨立思考及創新的思維

雖然第一點從自身的天賦與熱情出發,但因為世界一直在變,多數的人無法一廂情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或是期望一成不變而不會被淘汰,因此我建議年輕人應該要及早建立關注趨勢的習慣,特別是科技發展與社會潮流的變化,用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未來有自己的判斷,並且隨時因應。

舉例來說,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這兩年陸續產生令人乍舌的發展,大數據、演算法、以及機器學習的進步,在商業、製造、醫療、教育、服務等領域不斷有超越人類能力的應用。過去以為只有勞力為主、重複性高的工作容易被取代,現在連醫師、律師、教師等專業人士的功能,機器都越來越能勝任。許多專家預測不到20年,大部分給人的工作都會消失,其帶來的社會結構與生活影響將非常巨大,如果現在似乎不管學什麼,遲早都會被取代,那麼你應該如何來做準備?(參考:AI黃金時代來了! 李開復:90%工作 10年內機器取代

我建議同學一定要進行跨領域的學習,在建立第一專業的時候,也培養第二或第三專長,如果第一專長不在科技方面,則建議學習軟體程式,體會技術發展,而本身是科技專業的人,則要多涉獵文史社會,藉由多領域的激盪或整合,產生更多的創意與創新。當然,擁抱、而不是抗拒改變的心態,能幫你保持在一個隨時警覺,不會自滿的狀態,也是可以適應任何新環境的最佳武器。

Depositphotos_73477377_m-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三、思考漫長的多階段生涯,透過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創造更豐富的人生

我們幾乎可以預言,現在的年輕人未來壽命可能平均到100歲還不止,多數的時光也還是健康的。若是如此,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展三段或更多段的生涯,實現更多不同的夢想,體驗更多不同的人生。

我一直認為,在學校階段(特別是高中與大學),最重要的不是你學了什麼,而是你是否學會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建立了良好的學習心態。過去填鴨式的考試導向教育,教一動,做一動,思考能力不強,出了學校學習動機就很弱,雖然產出許多任勞任怨,擅長高效率標準化的「技工」,這在傳統製造的年代能有所貢獻,但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將面臨重大挑戰。

我的母校史丹福大學有一個2025計畫,要把學校擴大成全民的終身學習場域,不只要提供彈性的客製化學程(課程內容與參與時程都能訂製),多元的學習形式(虛實線上線下可混合),也想把過去高中→大學→就業的線性化學習流程,改變成迴圈式、階層式的終身學習旅程。(參考:對學習提出大膽想像的「史丹佛2025」

即使目前這個理想在台灣可能短期還看不到,但以目前學習資源越來越充沛,新技能的需求越來越普遍,年輕人應該趁生涯的早期,開始建立自主安排的學習習慣,找到多個有用的學習方式(例如MOOC),有系統的建構屬於自己的學習拼圖,一定會對未來的生涯選擇,提供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