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用愛發電」,德國為了非核家園電費上漲20%

不能只「用愛發電」,德國為了非核家園電費上漲20%
Photo Credit: Ottokang @ Wikipedia CC BY SA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核四廠轉型,台電除了改建成核電博物館、燃煤火力發電廠外,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新聞整理:陳冠穎

(中央社)立法院昨(13)日臨時提案通過經濟部須於三個月內提出核四除役轉型方案。台電公司說,將積極全面評估處理,目前報告形式和時程仍未定,但盼廠內核燃料能於今年底前啟送。

2014年,原已建好的核四廠,因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絕食抗議,當時政院拍板「封存」三年,留待日後可有「重啟」的選項。經濟部長李世光昨(13)天鬆口核四燃料棒已尋找買主,也意味著核四「重啟」已非選項。

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王惠美質詢指出,核四轉型據說提出要變成火力發電廠、核電博物館,哪個方案對台灣最有利?李世光回應,核四土地有不同選擇方案,目前期待能夠保存現有設備最多的剩餘價值。不過目前問題仍然是燃料輸出需要經過原本輸出國美國的同意,處理過後可以再販售。

非核家園的「現實」問題:火力發電的排碳量、台電近3,000億費用

聯合報導,對於核四的轉型和利弊,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暨台灣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啟源表示,核四轉型必須思考核四興建費用2,838億元最終還是全民埋單,以及改建成火力電廠有碳排放增加的問題。

梁啟源說,核四興建一波三折,歷經多次追加預算,最終興建費用高達2,838億元,如今還是以資產的形式掛在台電帳上;台電迄今還有累積虧損沒有彌平,核四不再啟封,無論是編列特別預算,或是由電費攤提,最終是否還得靠全民埋單?

而若是改成火力發電廠,排碳量仍須堪憂。梁啟源補充,核四廠址若要建成天然氣電廠,首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天然氣從哪裡來?北部目前還沒有天然氣接收站,從中南部送氣上來要拉很長的海管;即便日後在北部建了天然氣接收站,也有拉陸管的問題,建造過程要考量技術,居民抗爭及環保等問題。

此外,立委黃國昌提醒,台電不能關起門來評估,必須尊重東北角居民意願。

德國的能源轉型:電費漲了1/5,仍由全民買單

新頭殼報導,早在1980年代,德國科學家就提出能源轉型的觀念,思考工業國家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和核能的可行性。

福島核災發生後,氫爆的畫面在德國的電視上一次又一次重播,勾起民眾骨子裡對核電的恐懼,讓許多老一輩的人想起1986年的車諾比爾核災,當時連遠在千里外的西歐也遭到輻射污染。

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即斷然關閉八座核電廠,公開承認「沒有絕對的核安」,大膽宣布能源結構轉型的時間表。今天,再生能源在德國不僅成功彌補核電減少的發電量,而且供電保持穩定,電費也得到控制。能源轉型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德國政府除了找出乾淨能源、全力發展再生能源與提升能源效率的技術外,更強調決定權在人民,而非擁有電廠的大財團。2009年開始,德國再生能源發電量便已超越核能;2015年底再生能源已達到30%,而核能則不到15%,將來德國希望再生能源達到60%。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再生能源發電一開始投入的時候,成本比傳統電力高,到底誰應該掏腰包?德國不是政府出錢補貼,而是由全民買單,向家戶收取再生能源附加費,用來支付收購價和市場價格的差價。

附加費15年前剛實施的時候,還不到電費的2%,隨著發電比重的上升才逐年調高,讓民眾慢慢習慣和接受。由於社會對綠能發展有高度共識,加上政府不斷宣導,民調顯示大眾樂於支付比較高的電價,來支持再生能源的發展。既使福島核災後再生能源比重大增,到去年逼近用電量的3成,導致附加費漲到電費的1/5,多數的民意還是認為「合理」。

德國跟台灣不同,不是等到再生能源成本降下來後才考慮跟進,而是早在技術還不成熟、而且成本還很昂貴的15年前,就用政策誘導的方式,開始在德國大規模應用,走在各國之前提升技術和評估在現實世界的可行性,為德國找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發電方式。

核四廠的能源轉型方案必須多元評估。台灣可以學習國外成功經驗,研討出適合台灣的方案,並研擬後續相關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擁有非核減碳的環保家園。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李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