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常常說要讓世界看見台灣、要走出台灣,但是大部分的時候,不是世界遺忘了台灣,而是台灣刻意遺忘了世界。

(至於從ATM裡把錢領出來之後要怎麼用呢?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和外國朋友成功進行「語言交換」的9大訣竅》)

但最重要讓學生無感的原因是,我們學的從來都不是一個活生生、可以使用的語言,我們學的是功利式英文,只有學習這個語言對我們的考試成績和薪水有幫助我才要學,很多人出社會之後說我想要讓英文變好,目標卻也只是放在把多益或托福考高一點,這種功利導向的語言學習模式,無助於幫我們了解世界,與他人互動。

在不同文化交流時,你能夠用這個溝通語言表達多深的自己(不是指單字和文法的艱澀) ,你們的交流就有多深刻。敢講很重要,但是能夠流暢的表達,讓聽的人不會很痛苦,才是長期交流的基本語言能力。

英文重不重要呢,很重要,而且會越來越重要。華爾街日報在今年初的〈What the World Will Speak in 2115〉這篇文章裡指出了,一百年後,全世界大概只會剩下600多種仍在使用的語言(active language),而英文仍然會是國際通用的語言。

所以除非哆啦A夢的翻譯蒟蒻成真(其實也不無可能,而且我覺得再過十年就會有超強即時口譯機出現),但在那東西出現前,還是繼續學英文吧。而且學語言除了為了考試溝通外,還有很多其他妙不可言的樂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就像那句古歐洲俗諺說的,「多學一種語言就好像多擁有了另一種靈魂」(To have another language is to possess a second soul. – Charlemagne)。

二、地理位置

不像美國文化大熔爐的大城市或是歐洲大陸的國家拼圖(還有歷史上的先天優勢) ,出生在這些地方的人因為有這個環境,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和不同文化互動,先天文化智商就比較高(born global)。但是Juila Middleton就說過,其實每個人天生都具有文化智商,是在長大過程中因為社會許多框架,灌輸我們各種刻板印象,才會讓我們大腦和行為能力僵化,而造成偏見與歧視。

台灣這個太平洋上孤零零被世界邊緣化的小島,看起來在地理位置上是身為先天文化智商弱智者,去哪裡都要過水搭飛機,但是我覺得不能以這個當成是我們就是缺乏CQ的藉口。一樣是半瓶水,我習慣把水看成是半滿。

把地圖攤開來看,台灣無可厚非是東亞的中心樞紐,在交通、文化、經濟上都是很好的槓桿,會講中文、被日本殖民過、既仇韓又哈韓、有很多東南亞來的勞工和配偶,其實是有很多機會的不是嗎?只是當我們講到國際化,通常指的就只是美國化,或更精確一點來說,只是好萊塢化+矽谷化。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利用既有優勢,來創造更大優勢。

如果把台灣從一開始就認清自己是東亞樞紐,學校規定每個人除了英文之外,必須要再修一個亞洲區的第二外語。讓每個人都變成東亞文化融合體,每一個台灣人就有一個在世界上無可取代的地位了(我知道這樣的想像過於天真,而且新加坡更早就看到這樣的機會,先把東亞樞紐搶走了)。

除了上述的看清楚台灣在地球上的位置外(其實我們也是東南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台灣的長輩是印尼人幫我們照顧的,台灣的小孩是越南人幫我們生養的,另一個或許會發生得更快的可能是,再過二十年,這些外配子女成熟了,取得較好的社經地位後,台灣人準備好要超脫藍綠接受一個台越混血總統了嗎?

我們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開始擁抱已經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東南亞文化呢?

我想地理位置只是一個假議題,真正讓台灣與世界失去連結無感的,還是媒體、歷史與教育的因素。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三、失控的媒體

台灣媒體報導的原則是「所有發生在台灣的事都是大事,所有發生在台灣以外的事情都是小事」。每天國際新聞的比例大概只有 7.459%。而這7.458%的國際新聞又有兩個很嚴重的問題。

  1. 沒有自己的觀點,全部都是從西方主流媒體剪輯過來的美帝思想。
  2. 在7.459%的國際新聞裡,大部分都是老牌節目笑話一籮筐裡的奇人軼事大蒐集。

我知道台灣人收視率掛帥、太多新聞台24小時輪播的惡性競爭跟疲勞轟炸,小成本製作、太多新聞台的惡性競爭,沒有自己的駐外記者。但是水管壞了一群人在那裏一直探究生鏽原因也不是辦法,應該是要先找個耐用不會生鏽的水管換上去吧!

在台灣當英文老師的美國小畢(John Barthelette)注意到台灣媒體都不報國際新聞,也在和台灣人的互動中,對於台灣學生國際觀的貧乏感到驚訝,所以設計了一些問題,大家不妨做做看,了解一下。這些問題有一半是當代知識(contemporary knowledge),另外一半是必要的背景知識(necessary background knowledge)。

一共有31題,答對一題可以得一分。可以做完題目之後再來看看自己的國際知識水平:

  1. 俄羅斯的現任總統是誰?
  2. 德國的現任總理是誰?
  3. 義大利前幾年最大的醜聞是什麼?
  4. 現任教宗叫什麼名字?
  5. 美國的主要的政黨是___與___?
  6. 左翼與右翼的差別在哪?
  7. 伊波拉病毒正在影響非洲的哪個地區?
  8. 說一個英國的首相(任何時代的首相都可以)
  9. 大英帝國大概什麼時候開始瓦解了?
  10. 蘇聯與俄羅斯的差別在哪?
  11. 愛爾蘭人喜歡英國人嗎?
  12. 除了英文之外,英國人還會說什麼語言? 說兩種。 (本土語言喔)
  13. 說一個印度令外界擔心的社會現象。
  14. 印度人最怕/恨哪個國家?
  15. 南美洲主要的語言(說兩種)
  16. 埃及現在有什麼樣的政府?
  17. 敘利亞現在的情況是?
  18. ISIS是什麼?
  19. 日本人每年會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會讓全世界很不愉快,請問這件事情是什麼?
  20. 庫爾德族是什麼?
  21. 穆斯林主要的教派是___與___?
  22. 穆斯林最重視的兩個朝聖的地方:___與___?
  23. 巴斯克人和加泰隆尼亞人為什麼不喜歡西班牙人?
  24. 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納粹主義有什麼不一樣?
  25. 猶太人之外,希特勒還屠殺哪些族群?
  26. 當年台灣為什麼要離開聯合國?
  27. 歐元與希臘經濟的關係是什麼?
  28. 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是誰?
  29. 新教徒與天主教徒有什麼不一樣?
  30. 古典時期的歐洲最主要的三種文明是___、___、___?
  31. 我們現代的世界正在面臨很多危機,請說說三種比較值得擔心的大問題。

計分:
1-10 沒有國際觀
11-15 有注意到外界的情況,可是沒有很清楚的想法
15-20 對外界有一些想法
20-25 大學生該有的程度
25-30 有國際觀
31 啊不就好棒棒

有人表示不公平,這些都是西方世界發生的事,離台灣都太遠了,都沒有亞洲新聞。

首先,地球是圓的,不是只有東方跟西方兩種文化;第二,俄羅斯、中東、非洲、印度都不算西方國家吧;第三,如果都出亞洲國家的題目,你就會比較了解嗎?我們來試試看離我們比較近的亞洲的題目(一樣由小畢出題):

  1. Explain how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orks in detail.(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是怎麼運作的。)
  2. Explain how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orks in detail.(闡述中華民國的政權是怎麼運作的。)
  3. What is “the Sunshine policy" of South Korea?(什麼是南韓的陽光政策?)
  4. What family is a “ruling dynasty" of South Korea?(南韓的哪個家族是 “ruling dynasty")
  5. What is the “White House" of South Korea?(南韓的白宮是?)
  6. What is Vietnam’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中國跟越南的關係如何?)
  7. Who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s currently?(菲律賓現任總統是誰?)
  8. Indonesia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believers in what religion?(印尼的大多數人的宗教信仰是?)
  9. How was Malaysia formed as a state?(馬來西亞是怎麼形成一個state?)
  10. What are the major ethnic groups of Malaysia?(馬來西亞的主要人口是哪一個種族)
  11. What kind of government does Myanmar have?(緬甸現在的政府是什麼樣的政府?)
  12. What country claims Mongolia as part of its sovereign territory?(哪一國宣稱蒙古是他們的主權占有地。)

台灣人到底怎麼看世界?如果我們沒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機會?我們怎麼思考、怎麼討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怎麼跟不同文化的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