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常常說要讓世界看見台灣、要走出台灣,但是大部分的時候,不是世界遺忘了台灣,而是台灣刻意遺忘了世界。

台灣絕對是一個安全的國家,但我覺得我們要認清一點是,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我覺得台灣沒有文化智商最具體的展現是,我們真的沒有能力去和不同文化互動,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為什麼文化智商這麼重要呢?其實現在很多社會問題,都是人口結構的問題,早期的經濟奇蹟、台灣製造業和科技業的發展,都是因為上一代享受到了人口紅利,勞動人口的增加導致經濟的成長;而現在年輕人面臨到人口紅利消失,他們可能再過十年都必須被迫出走。

這個出走已經不像是以前提著一卡皮箱去一個禮拜、一個月的出差,而是必須要長期(兩、三年以上)待在異國工作與生活。如果沒有文化智商,如果我們不知道怎麼跟不同文化合作、做朋友,台灣的青年勢必會被全球化「邊緣化」。

這個是我覺得下一代年輕人面臨到的最大問題,而且我並不覺得台灣教育體系正在為學生準備這麼大的課題。我想主要是因為校園裡的教職員本身都不太有國際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說國際交流也都還是很抽象的東西。

上述都只是造成台灣人沒有文化智商的部分原因,而且這些原因不是單一獨立的,都是動態複合、錯綜交會在一起的,只是簡單列出,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台灣人對於外面的世界這麼「無感」。

但是這些因素實在是積重難返,短時間內要改變大環境真的很困難。但我認為人最好奇的還是人,只要有機會,和不同文化的人交流變成朋友,其實我們對於世界就會越來越有感覺,就會覺得自己不只是屬於台灣,而是belong to something bigger。

Photo Credit: Dawn EndicoCC BY 2.0

Photo Credit: Dawn EndicoCC BY 2.0

「跟不同文化做朋友」為什麼重要?

「六度分隔理論」是指你跟世界上每一個人,只要認識相關聯的六個人,你就有機會認識世界上你想認識的每個人。

地球上有七十億人口,可是想一想,也不過就那一百九十多個國家,我們把六度分隔除以二,如果我們每個人有機會認識來自不同文化的三個朋友,是不是就可以透過這三個人,了解跟他們文化相關的其他國家。

如果你認識德國人,你應該會聽他說過猶太人,你會從這個猶太人中認識以色列跟巴勒斯坦;如果你認識菲律賓人,你會從菲律賓人的歷史中認識西班牙、美國、日本;如果你認識印度人,你可以跟他們聊聊斯里蘭卡、尼泊爾、和巴基斯坦;於是世界就這樣被你一塊一塊連起來了。

跟不同文化做朋友,之所以這麼重要,我覺得為的是這兩點:

1. 學會說故事的能力

跟不同文化深刻的互動,所以你才有辦法了解,到底哪些行為是屬於人性的,哪些行為是屬於文化框架的。當你能夠透過不同文化的交流,透視表層看到每個文化下共通的人性,你就能夠說一個能抓住人心的好故事。(比如說孝順和感恩,是人性還是文化性?)

我們華人之所以說不好故事,就是因為說太多道理了,就是因為太需要君子的形象,而君子是不能邪惡、不能有慾望、不能搞笑的、必須要有崇高理想的。

不過現在談到很多社會問題,大家都會把孔子拿出來鞭屍,我覺得孔子不是不好,只是孔子在世的時候自己周遊列國試了40年都沒有成功,他死了1500年到現在也沒有成功過,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還要相信他的理想世界會成功?儒家沒有錯,是使用它來控制別人的人錯了。

為什麼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裡只有儒家沒有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的長期討論? 這些都跟我們無關嗎?

在我看來,台灣的教育裡缺乏的就是哲學跟心理學,只要能把這兩者的基本概念融入教育裡,有了哲學的邏輯思辨,和心理學的理解與尊重,教育就會好很多了。

要說好一個故事,是必須要直視人性。美國好萊塢能拍出賣座電影,是因為他們懂人類想看的是什麼(而不只是美國人想看什麼));泰國能拍好鬼片,是因為他們能直視恐懼,恐懼是全人類共通的人性。

李安能夠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我覺得也是因為他具有高度的文化智商,他能夠說一個全世界都能懂的故事。他能夠穿透文化,看到人性的相似處。

為什麼說好一個故事這麼重要,因為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是在說故事。凡舉觀光、設計、行銷、甚至是創業,都是為了要去滿足人性,去說一個好的故事。

范疇在〈無法代代相傳的是創新力〉這篇文章裡就提到了:

美國媒體曾經統計,美國頭一百大創新企業的創業者中,「正港」安格魯薩克森白人的比例不到4成,其他6成多都是各種族的移民後代,甚至移民第一代;前者以蘋果公司的史蒂芬賈伯斯為代表(敘利亞裔),後者以英特爾公司的安迪葛羅夫為代表(匈牙利裔)。

雖然他想要探討的是華人的恩情結構是扼殺創新力的最大阻力,但我認為這些各種族的移民後代之所以能夠成功,也是因為具有高度文化智商的緣故。

李開復在〈Google如何培養接班人〉這篇文章中提到Google培養接班人的方式,就是讓這群人不斷地去跟不同文化互動:

訓練APM們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讓他們在2年內到不同的城市和國家,直接了解當地市場的需求:他們在印度邦加洛跟著當地農夫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們去東京六本木、去以色列特拉維夫,也來到北京,體驗中國的互聯網生態。

對APM來說,最真實的學習,發生在這些最真實的互動和談話中。

對我來說,這個就是最快速增加文化智商的方式,走進當地生活裡,去看看世界各地的人是怎麼「過生活」,然後從中找到人性的共通點,說一個好故事。

Photo Credit: Nick Piggott CC BY 2.0

Photo Credit: Nick Piggott CC BY 2.0

2. 找到更好的對待和被對待的方式

在我們生活中,很少人是被好好對待著的,從原生家庭到婚姻家庭,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制度,大部分人每天都被「錯待」著,而且認為這是唯一的被對待的方式,或覺得自己就只值得被這樣對待著,沒有任何可以改變的可能。

那些被好好對待的人,都離我們太遠了,都有著電視雜誌的成功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