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台灣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國家──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弱智」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常常說要讓世界看見台灣、要走出台灣,但是大部分的時候,不是世界遺忘了台灣,而是台灣刻意遺忘了世界。

但是只要有機會,能夠遇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跟他們好好地說說話,了解他們的成長故事、生活方式,看到那些被善待的可能,出現在你面前,生命就開始有不同的選擇,你就可以看到故事的另一種可能,你就有力量去為自己改變。

就像我在《為什麼去遠方:啟程,到別人的生命裡尋找答案》書裡提到的:

如果未來的教育部長,在求學時期認識一位芬蘭的朋友,會不會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更能擺脫菁英主義,把資源拿來關注弱勢,重視每個人的受教權。

如果未來的總統,在求學時期有來自五大洲的朋友,他在思考台灣未來時,就不會困在兩岸關係的僵局裡,而是能夠有更大的格局,看清楚台灣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優勢。

未來的產線管理工程師,如果認識了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在工廠工作時,會不會願意對那些來自東南亞的勞工多點尊敬與理解。

未來的老師,有歐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朋友,他們上起地理課、歷史課,課本上面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能不能在他的魔法棒一揮下,變成一個又一個人的故事?

未來的大學生,在求學時期就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變成朋友,當他畢業時,他的最高眼光就不會只是放在台積電,他會不會再勇敢一點,到世界上闖一闖,就像他那些朋友當初來台灣闖一闖一樣?

如果這樣,台灣會有多麼不一樣?「能自在地和外國人相處」,不是一種人格特質,而是能夠透過教育和練習達到的一種能力。

了解了文化智商,我們就可以好好重新來定義國際觀

國際觀,其實只是能夠「對世界保持好奇與關懷的態度」,無關英語能力也無關乎階級。而國際化,就是能夠和來自世界各國的人,不卑不亢的相處,僅僅而已。

這不是為了競爭力,而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好的人。每個人都好好活著,好好的被對待著,這是城市裡很美的風景。

對我來說,真正的友善不是雞婆,不是不管對方要不要,都給予協助。真正的友善,不需要熱情,而是尊重。我覺得一個友善的城市,是能夠不閃躲目光,看進對方的眼睛裡;保持距離,給他一個舒服不打擾的微笑。對背著背包的旅客是這樣,對推著輪椅的看護是這樣,對便利商店的收銀員是這樣,對公車司機也是這樣…

這才是一個有人情味,友善的城市,這才是城市裡最美的風景。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人助旅行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