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臺」可不是古蹟,「中南海」也不靠海啊——世界各國權力中心的秘辛

「青瓦臺」可不是古蹟,「中南海」也不靠海啊——世界各國權力中心的秘辛
Photo Credit:Humorahead01@Wiki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新聞中出現的「建築物」,多半不是名勝古蹟或觀光景點,卻是國際政治的重要舞台。雖然不讓遊客參觀,但這些建築的命名或歷史,其實有許多有趣、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這兩個「介壽」,都是被陳水扁終結。1996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2006年,陳水扁以總統的身分,正式將「介壽館」定名為「總統府」。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棟建築是總統府,但這三個字正式成為它的名稱,也不過才11年的時間。

4093657357_b2869d3ecf_o
位在台北市的中華民國「總統府」|Photo Credit:cjc0327@Flickr CC BY ND 2.0

建築再美也沒用,重點在能否掌握國家機器

目前世界上仍有許多君主立憲國,這些王室所居住的宮殿都各有特色,也有豐富的歷史淵源。像是英國女王所在的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已超過300年的歷史,是世界知名的王室宮殿。

又如日本皇居,雖然是天皇所居住的地方,但幾經重建、搬遷,目前在東京千代田的皇居,其實是1969年才開始使用的宮殿,相對來說就少了一點「古早味」。

除了皇室,各國領導人也多半在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辦公。之所以在民主化的時代,要用專制時期的宮殿作為政權的象徵,不外乎就是一種政權正統的延續;建築還在,精神卻不同。

以近來被台灣所熱烈討論的「馬爾他騎士團」為例,「國土」僅0.12平方公里,實際上就是兩棟建築物的規模,但這個「微型國家」卻有106個邦交國,也能以不同身分參加國際組織。

無論如何,治理一個國家的關鍵不在權力建築的富麗堂皇,而是有沒有辦法掌握國家機器、維繫主權。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