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臺」可不是古蹟、英內閣有個「捕鼠大臣」?——世界各國權力中心的秘辛

「青瓦臺」可不是古蹟、英內閣有個「捕鼠大臣」?——世界各國權力中心的秘辛
Photo Credit:Humorahead01@Wiki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新聞中出現的「建築物」,多半不是名勝古蹟或觀光景點,卻是國際政治的重要舞台。雖然不讓遊客參觀,但這些建築的命名或歷史,其實有許多有趣、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最近較受矚目的國際事件,就是被南韓總統朴槿惠被彈劾下台,創下南韓憲政史上的先例。朴槿惠在彈劾案通過後人間蒸發了兩天,於3月12日正式從「青瓦臺」搬回私人住宅。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被彈劾的朴槿惠已經很狼狽,又被媒體報導沒有把寵物狗從「青瓦臺」一起帶走,動保團體要求警方以違反《動保法》懲處朴槿惠,到時候可能又會多一條棄養動物的罪名。

新聞一直報、大家一直講,但很多人可能還搞不懂「青瓦臺」是什麼東西?

在新聞裡,通常我們會用首都來代稱一個國家,例如「華府」是指美國。但如果是強調該國的元首或領導人,則會以他的辦公地點來稱呼,像是「馬拉坎南宮」(Malacañang Palace)代表「菲律賓總統」、「愛麗舍宮」(Élysée Palace)即是「法國總統」。

這些在新聞中會出現的「建築物」,多半不是名勝古蹟或觀光景點,但卻是國際政治的重要舞台。雖然主要的功能不是讓遊客參觀,但這些建築的命名或歷史,其實有許多有趣、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青瓦臺」聽起來像個古蹟或景點,但其實是南韓總統府

在朴槿惠被彈劾之前,恐怕沒多少人知道南韓的總統府還有「青瓦臺」這個稱號。在南韓官方的正式名稱,青瓦臺的「臺」必須寫成繁體字,而非我們常用的「台」。

青瓦臺位在南韓首爾市,是歷史上朝鮮王朝宮殿的一部分。朝鮮王朝的王宮主體是今日著名景點「景福宮」,青瓦臺則在皇宮的外圍,在1392年至1897年長期是皇家園林與休憩場所,當時的名稱是「離宮」。

1948年南韓建國後,總統李承晚將總統府設在這個區域,並命名為「景武臺」;到了1961年,南韓第四任總統尹潽善,因屋頂鋪有青色磚瓦,將景武臺更名為青瓦臺,但不是我們今日所看到的建築。

現今的青瓦臺主體建築,屋頂鋪有15萬片的青色磚瓦,在1991年盧泰愚總統任內新建完成,從此之後成為南韓總統辦公與居住的地方。

近代關於青瓦臺的故事,與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有關。1968年1月21日,北韓派遣暗殺隊伍,企圖襲擊南韓總統朴正熙,雖然行刺未果,但朴正熙以此為由加強社會控管,打壓許多民間組織與社會運動。

這起「青瓦臺事件」,是朴正熙總統任內第一起暗殺事件,也是他強化統治手腕的藉口之一;諷刺的是,朴正熙當年極力保護的青瓦臺大位,他的女兒朴槿惠在多年後,卻被人民趕出了青瓦臺。

1200px-Korea-Seoul-Blue_House_(Cheongwad
南韓總統府「青瓦臺」|Photo Credit:Humorahead01@Wiki CC BY SA 2.0

北京不靠海,哪來的「中南海」?中國核心機構的集散地

北京紫禁城西邊,有一大片美麗卻神秘的水域,稱為「中南海」。中南海其實是兩座不同的湖泊所構成,分別是中海、南海,加上另一邊的北海,這三座人工湖始於中國金朝,在明朝時定型,屬於皇家園林,被稱之為「西苑」。

清朝定都北京後,以這片水域為主的皇家園林面積縮小,提供給周圍百姓蓋房之用。由於有大面積水域的調節氣溫,清朝皇帝喜歡在盛夏到中南海避暑,因此中南海也變成皇帝避暑期間處理政務的場所。

至於中南海內最令人好奇的地點,就是「瀛台」。這個坐落在南海中的小島,在清朝末年成為重要的歷史舞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皇帝與康有為、梁啟超推動「戊戌變法」,不料僅施行103天就被慈禧太后推翻。光緒皇帝倒台後,就被慈禧太后軟禁在瀛台,自此空有皇帝之名,而無國君之實。十年後,光緒皇帝抑鬱而終,享年37歲。

民國建立以後,中南海變成公園對外開放,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與中央政府機構進駐中南海,自此中南海變成中國的政治核心。

因為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國務總理等位高權重的領導人,辦公地點都在中南海園區中,所以「中南海」一詞已普遍被用來代稱中共領導高層,不過中共實在太過神秘,所有單位的分布情況仍不清楚。

223346349_034fd3a9e9_o
中南海的正門「新華門」|Photo Credit:Jimmy Yao@Flickr CC BY NC 2.0

白宮,國會,傻傻分不清楚?以前「白宮」也曾經「黑掉」

先來看看這兩棟建築,你知道哪一棟才是美國總統辦公的白宮嗎(The White House)?

RTR29GA3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White House on deep blue sky background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以曝光度來說,可能大家比較常看見上面那棟屋子,不過它並不是白宮,而是美國國會山莊(United States Capitol),下面的才是權力核心白宮。

白宮從1792年開始興建,1800年完工落成,自第二任美國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入住後,白宮就成為歷任美國總統的住所與辦公地點。白宮一開始的名稱其實是很普通的「總統宮」(Presidential Palace),在1901年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任內,才正式將這棟建築稱為「白宮」。

白宮的建材,使用的是出產於維吉尼亞州的阿奎亞溪砂岩(Aquia Creek Sandstone),這種岩石呈現土褐色,因此白宮外觀的潔白無瑕,是經過油漆處理的樣貌。而這棟白到亮眼的建築物,也曾經被戰火摧殘過。

1812年,美國因領土和主權問題與英國爆發長達三年的戰爭,其中最知名的一次戰役,就是英國攻下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英國軍隊在1814年8月,用一把火毀了白宮,白宮被燒得僅剩外牆。

大火幾乎燒光了白宮內部,白色的外牆也被「黑掉」,戰爭結束後便展開重建工程,於1817年重新落成。

maxresdefault
1812年歷經戰火燒毀的白宮示意圖|Photo Credit:GeoBeats News截取自影片

此後,白宮經歷過多次的整建,到1952年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的修整後,為了維護白宮歷史古蹟的價值,就未再針對建築結構進行大規模翻新;僅有歷任總統會依照個人需求與喜好,對房間的局部裝潢有所調整。

唐寧街10號:英國最著名的門牌不只住首相,還有一隻專抓老鼠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