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臺」可不是古蹟、英內閣有個「捕鼠大臣」?——世界各國權力中心的秘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新聞中出現的「建築物」,多半不是名勝古蹟或觀光景點,卻是國際政治的重要舞台。雖然不讓遊客參觀,但這些建築的命名或歷史,其實有許多有趣、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英國女王住在金碧輝煌的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但在十七世紀晚期之前,英國國王其實是住在「白廳宮」(Palace of Whitehall),王宮旁有一棟建築被稱為「王宮後的房子」(House at the Back)。
後來英國的喬治‧唐寧從爵一世(Sir George Downing, Bt),從皇室手中取得「王宮後的房子」附近土地的產權,他便在「王宮後的房子」旁蓋了一排新房子出租,而中間的街道在1684年被國王賜名為「唐寧街」(Downing Street)。
後來唐寧街的產權,又回到皇室的手中。1732年,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Ⅱ)有感於英國史上第一任首相沃波爾(Robert Walpole)的功績,便給了他許多賞賜,其中就包含一棟房子,門牌是「唐寧街10號」(10 Downing Street)。
沃波爾不願以首相名義接下這份贈禮,而是用他兼任的「第一財政大臣」身分入住唐寧街10號。在他正式搬入之前,要求把這間房子與原本「王宮後的房子」合併,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唐寧街10號。
由於英國首相時常兼任「第一財政大臣」之職,進入二十世紀後更是成為固定的傳統,所以名義上唐寧街10號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實際上已經變成英國首相的代名詞。
這間唐寧街10號的房子,除了是英國首相的官邸之外,還住著另一位重要的大臣。
由於唐寧街10號時常有「鼠患」,很多首相都會在官邸內養貓防鼠,這項傳統延續上百年。1989年開始為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服務的韓福瑞(Humphrey),首度被授予「內閣辦公室首席捕鼠大臣」的官銜,此後的西比(Sybil)、賴瑞(Larry)與芙瑞雅(Freya)也被任命為捕鼠大臣。
捕鼠大臣沒有任期限制,且是服務「唐寧街10號」而非首相個人,所以首相換來換去也不見得影響這位大臣的地位。
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任內的彼得(Peter),是目前公開的資料中唯一「代代相傳」的捕鼠大臣,分別是兒子彼得二世、孫子彼得三世。現任的捕鼠大臣是2011至2012年曾出任過的賴瑞,自2014年「回鍋」至今。

你印象中的克里姆林宮,其實只是俄羅斯的一間教堂
俄羅斯的總統府設在過去沙皇所居住的克里姆林宮(Kremlin),大約興建於十五世紀。「克里姆林」在俄文的意思是堡壘,早期這裡是莫斯科重要的防禦據點而得名。
位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長期是俄羅斯的政治中樞,這個地位一直到1712年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遷都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後才逐漸下降。
1918年,列寧(Vladimir Lenin)將俄羅斯的首府遷回莫斯科,此後克里姆林宮就一直是蘇聯和俄羅斯的領導人辦公室。
不過,你印象中的克里姆林宮是長得什麼模樣呢?來猜猜下面兩張圖,哪一棟才是俄羅斯的總統府。


答對了嗎?上面那個規模龐大、城牆高聳的「宮殿」,就是俄羅斯總統辦公和居住的克里姆林宮。下面那棟常見了俄羅斯建築又是什麼呢?
這棟色彩繽紛、別具特色的建築,是一座東正教的教堂「聖瓦西里主教座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教堂於1561年完工,距今已有456年的歷史,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是將九座小教堂拼在一起的設計。
至於克里姆林宮和聖瓦西里主教座堂所在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紅場」(Red Square)。
紅場並非一棟建築或皇宮,是一片空曠的廣場;之所以叫做紅場,不是因為蘇聯共產黨或紅色磚瓦,而是紅場的俄文原意為美麗,後來逐漸轉化成紅色的意思,才將這個「美麗的廣場」稱為「紅場」。
台灣的「總統府」三個字才用11年,這之前叫做什麼呢?
座落在台北市的總統府,是台灣最高的權力象徵,歷任總統皆在此處辦公。這棟建築的背後,其實是台灣被殖民統治的血淚。
1895年,台灣正式進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但台灣總督卻沒有較正式的辦公廳舍。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不但是史上任職最久的總督(1906-1915,任期長達9年),還制定一項殘酷的「五年理蕃計畫」,以武力討伐不順從的原住民。
這位征討原住民的總督,還在任內推動了台灣總督府的興建。1907年開始徵求總督府設計圖,並於1912年開始興建,1919年全部完工。
二次戰後,日本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政府,台灣總督府更名為「介壽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北市,當時決定將台灣總督府略做整建,作為總統與行政院長聯合辦公的地方。
關於「介壽館」的由來有兩種說法,首先是出自於《詩經》「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第二種說法是替總統蔣「介」石祝「壽」。所以我們今日所熟悉的「總統府」,其實本來的名稱是「介壽館」,前方的道路也被稱為「介壽路」。
這兩個「介壽」,都是被陳水扁終結。1996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2006年,陳水扁以總統的身分,正式將「介壽館」定名為「總統府」。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棟建築是總統府,但這三個字正式成為它的名稱,也不過才11年的時間。

建築再美也沒用,重點在能否掌握國家機器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