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特首要「上頭喜歡」 為何中央逆民意也要林鄭當選?

李嘉誠:特首要「上頭喜歡」 為何中央逆民意也要林鄭當選?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嘉誠在特首選舉投票日前,再次對選舉表態,他的說話意味甚麼?作者就此綜合各點加以剖析。

習核心要強勢救亡,全國重整規劃犧牲香港

李嘉誠不久前對選舉再次表態,中央與香港特首「互信、合作、溝通」,才能處理香港事務,甚至為社會帶來「有奇蹟」。至於特首選舉的民望因素,不能視之「百分之一百純粹(重要)」,自己只會投能夠得到中央信任及好好溝通的參選人一票。

可以這樣說,李嘉誠短短一席話,100%確認「中央欽點林鄭」之說。

遺憾地,習核心跟不少香港人如活在「平行時空」,彷彿各自相信兩個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撕裂:習核心深信政治社會問題必定由「權力精英」解決,寄託強勢領袖;而主流香港人與少數政商不同,深信政治問題由「民主、法治與社會共識」解決,寄託制度文明。

中國由強人領袖鄧小平創「改革開放」道路,此後經濟發展躍升鎮住了深沉的貪腐和黨紀問題。開放至今接近40年時光飛逝,經濟成長步伐減緩,GDP無法「保7」,亦再鎮不住黨內「老問題」,而且殭屍企業、環境污染、全球化衝擊內外交迫,中國政權面對「亡黨亡國」的憂患,自然一再認為強人領袖「再現」救亡是公理,習近平建立習核心,重新統合全國板塊,瓦解地方主義的同時,連香港「一國兩制」也瀕臨瓦解邊緣。香港人經過一輪資訊混亂,近月才弄清楚中央確實屬意林鄭月娥做下屆特首,之前一些人深信習近平重視香港民意、尊重自由社會的「明君論」,剎那間夢碎。

香港人很難理解中國那種「強人政治」的氣息嗎?那麼在閱讀下文之前,先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曾引述王岐山內部講話的一段影片(建議在1:03:45開始看):

普遍來說,人往往要經過刻意磨練,才能夠「盡可能」設身處地代入他人角度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按住自己強烈的立場和意見,看看對方「喜歡」說些甚麼,尤其,中國政治長期以來愛好以一些政治術語和觀念,推導官僚體系,有必要弄清「那一圈人」腦袋載著怎樣的一套「觀念」。

香港人對中國「頂層設計」陌生,它的意義不止財金層面

外國傳媒是旁觀者,他們看中港問題猶如「收集情報」,沒有滲入情緒在內,所以比較能認清真象。只要我們願意在Google搜尋所謂「頂層設計」(Top-Down Design),便不難知道數年前,習近平較先把字眼用在中央「部門改革」之上,後來再延展到財金體系,2013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文章〈習近平的改革風險〉便提及:

「『部門改革』粉墨登場,改革一時成為舊體制自肥和既得利益強化的利器。現在,習對『頂層設計』的強調,實質是對改革這把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失控局面的強烈不滿,力圖重整改革設計的四分五裂,重建改革權力的中央所有,直屬於頂層控制的改革設計部門或將重現。」

去年10月習近平正式確立「習核心」,正是貫徹「頂層設計」,進行全國政治與經濟規劃的轉捩點。這種「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本位一以貫以,如筆者在當時撰文提及:

「荷蘭學者Frank N. Pieke接受傳媒訪問談及新書《Knowing China: A Twenty-First Century Guide》時,所指新社會主義(neo-socialism),一方面保持經濟開放,另一方面維持政治專制⋯⋯⋯Pieke指出,當今中國領導層自視精英,那份自信有種凌駕一切的『官僚驕氣』,忽視社會多元性,認為他們才知道問題在哪裡,他們的想法才是答案,他們的做法才有救國希望,甚至可以實踐中國夢;情況跟新加坡官僚的治國態度非常接近:『我們沒有必要聽取社會的意見,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問題是什麼,並且是最有資格解決它的人。』」

現在,三位特首參選人之中,林鄭最合習核心「政治嘴形」,中國權力精英崇尚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提及的「領先型、高壓型」領導風格,自視個人能力、實幹、承擔比下屬出色,由習核心界定官僚能力高低,像直接安置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人選。

林鄭「領先、高壓」形象迎合習核心「嘴形」,一國兩制今後變天

至於香港小城,當下由形象「好打得」的強悍前高官林鄭跑出,林鄭偏向認同「一國大於兩制」(不再是鄧小平版本),就是和應了上述「頂層設計」、「新社會主義」的習核心路線,不但視原初一國兩制的解讀過時,回歸後長期遵循的「大市場、小政府」大可更弦易轍,一旦林鄭當選,香港管治將成為回歸20年以來的轉捩點。

李澤楷回應傳媒他所知道的中央想法:「最近亞洲及全球接二連三出現很多變數與紛亂,包括特朗普意外地當選美國總統、英國公投決定脫歐、歐洲右派勢力抬頭、北韓屢作出挑釁、中日爭執未見緩和及南韓變天等,『香港需要一位有駕馭能力的領導,當遇上複雜變化的環境,如果能夠與中央有互信基礎,做起事來會比較事半功倍。』 」

李澤楷說的「互信基礎、事半功倍」,更準確應該說「香港配合(中央),事半功倍」;曾俊華個人的財金知識雖然比林鄭優勝,可是習核心要的是兩制配合一國,不是任憑曾俊華界定「理財哲學」。

顯然,「假設」我們不質疑習近平有需要強勢領導全國反貪腐運動、重建黨紀,然而,香港長期以來有屬於它的法治框架與脈絡,毫無疑問更適合「聯繫型、民主型」的領導管治。此刻,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顯示,曾俊華支持度達56%(評分69.4),相比林鄭支持度只有30%(評分51.7),民意高低懸殊,如果無法動搖中國領導層對治港模式的判斷,不但多年後特首選舉再掀亂局,即使林鄭上台後,香港可憐的「諮詢式民主」也很可能破滅,如此一來,受害的不止政府施政,甚至連建制政黨民建聯蒐集民意也軟弱無力,連陣營之內的「自己人」也無憑據作出修正,相當於步入過渡結束一國兩制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