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他鄉是故鄉:在台緬華離散與想像的緬甸歲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對大部分的緬華來說,屬於是「一個文化上舒適的家」,較之緬甸更是一個生活上安全的家。故鄉,還是那個遠在千里的緬甸。
作者:徐子軒(大學獨立研究員)
沒有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相較於仰光街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翁山蘇姬周邊:報攤小販賣的相片集與雜誌、路旁小吃店內懸掛的油畫、計程車人力車飄揚的全民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旗幟,乃至於其競選總部熱銷的各式T-shirt,一樣都見不到。
「妳說…這兒叫緬甸街?」
「是啊,中和華新街就是緬甸街,網路上是這樣說的。」四月底剛從緬甸回來的我不僅迷惑了,指著背後一根上書南洋觀光美食街的廊柱問道。
「唉唷,真的是啦,有很多東南亞的人嘛,好像緬甸人最多。」
且疑且走。但步行個幾分鐘後,疑問解開了。斗大的「當陽」二字,意謂著那段血淚交織的歷史和早先移民生活的艱難;招牌上的文字,雖然同樣系出婆羅米文(brāhmī),但緬文圓圓飽飽的樣子,又與泰文寮文那種稍嫌複雜線條很是不同,於是我確定,這裡就是緬甸街。

一家街邊小吃掛著翁山將軍和翁山蘇姬的抽象拼畫|作者攝於緬甸仰光
琳瑯滿目的招牌,大同小異的菜色,讓我們頓時有點不知所措。索性隨意選一家小吃店進入,店內陳設簡單,陣陣的咖哩香味撲鼻而來。「ㄟ!你去緬甸都吃甚麼?我們要怎麼點菜?」友人好奇的問我。我仔細端倪牆上條列的菜單,怎麼跟我家附近的雲南小吃店菜色頗為神似呢?
「嗯…有種米飯沙拉不錯,鹹鹹的很開胃,來叫叫看」,但老闆娘搖了搖頭。「茶葉沙拉呢?」「沒有耶,我們有青木瓜沙拉你要不要」。青木瓜?我前天朋友聚餐才在泰式餐廳吃過。吃麵好了,「有撣族麵嗎?」那時跟著寂寞星球的足跡,走遍了大街小巷才找到推薦的小吃,這跟台灣的乾拌麵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令人回味再三。老闆娘仍舊搖頭:「我們的金山麵很好吃喔… 魚湯麵也不錯!」有摩英剛(mohinga)!我怎麼能忘記酸酸辣辣、令人愛恨兩極的發酵味呢。
濃濃的香氣已經隨著大碗公降臨面前,舀起湯來喝了一口,是緬甸。更精準點說,是離散與想像的緬甸。
離散的是,這些在緬甸被稱為Tayo的華人,他們當中有些人迄今並不具正式的緬甸公民身分,反被緬甸官方歸為外僑,這不只包括因躲避共產黨而遠颺故土的遺民、亦包括遠在明清之際便遷居通婚的僑民。他們遠渡重洋來台灣或基於貢獻祖國或基於追尋自由,但與緬甸並未完全斷了聯繫,這口熱湯的香味便是證明。
想像的是,他們的緬甸歲月同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一樣深刻,緬華身分卻比帝國殖民主義的遺緒越形複雜,至於身處在台灣與數位時代的浪潮下,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拉鋸則使他們更難以在認同的座標上定錨。於是,緬甸街隨處可見的故鄉料理、上座部佛教以及文字語言,讓他們凝聚了想像,或者,凝聚了想像中的記憶。
不過,真的是想像嗎?一家小吃店裡有著設備堪稱良好的電視音響組,正放映著緬文的卡拉OK伴唱VCD。我與友人點了蛋餅饒富趣味的欣賞,看來應該是一動作愛情劇,男主角最後倒在女主角的懷中死去,其實與泰國或柬埔寨的音樂MV頗為相似。老闆說他們很喜歡唱歌,最受歡迎的休閒娛樂也是唱歌。「你們不看台灣的電視節目嗎?」我有些好奇。「看啊,但講台語的聽不懂,我們比較喜歡看綜藝節目啦,像是那種在外面玩遊戲的都看。」
老闆翻出了一堆伴唱VCD展示,這我倒不陌生,仰光有條街幾乎全部販售音樂VCD與自製電影,緬甸人愛好並重視生活樂趣在此表露無遺。緬甸軍政府雖然有著嚴苛的審查制度,但通常較針對文字,影像等娛樂事業由於不涉及政治敏感,因此稍為發達,也填補了在台緬華的空虛。想像與記憶重疊,在歡愉、悲傷、逗趣或詭異的影像中傳達,強化他們心中的某些象徵。

在經濟困頓的時光,娛樂業或許是唯一出口|作者攝於緬甸仰光
「你要買什麼?」吃飽喝足後閒晃至隔壁的雜貨店,店員是個年輕的女孩,看年紀可能是在台灣出生的緬華後裔,甜甜的笑著問我。「龍居。就是類似沙龍一樣的,我在仰光看到許多男人都穿。」「喔,你是說籠基(longyi)啊」「對對,我想買來穿。」「你是台灣人吧?怎麼會想要穿?」「我覺得男人穿還蠻潮的耶,不過在這兒我好像沒看到甚麼人穿。」「是啊,我們都只在家裡穿,在台北穿很怪吧。」
說著說著,她從堆滿雜物的櫥窗中找出各式各色的籠基給我,包裝與在仰光看到的一樣,上面卻覆蓋了薄薄的灰塵。在台灣,當然可以隨心所欲的穿任何衣服,但有些裝扮卻會洩露身分。從上世紀六七零年代至今,以中和市為例,根據官方統計資料顯示設籍於此但出生地為緬甸的人口約有一萬多,這個數字與緬華社群宣稱的四到五萬人有著相當的落差。落差可能來自於社會性經濟性乃至於政治性的原因,總歸不脫「家」與「鄉」之間的鴻溝。

做為國服,穿起來頗為涼快,我也買了一件|作者攝於中和華新街
「這是緬甸咖哩餃、這是印度炸豆子、那是華人的炸洋蔥圈…」小攤子老闆熱心的介紹著,看我們對於所謂的炸豆子一臉疑惑,好心地準備了兩顆給我們試試。又辣又鹹真夠味啊 ! 「印度人通常拿來配茶,也可以當下酒菜啦。」於是我們點了些炸物,與老闆攀談起來。「你來台灣多久了?」「大概有二十年囉。」「都沒回去過嗎?」「有啊,前不久才去仰光看親戚,有空就會回去。」我端詳了老闆的年紀,看來不到四十,那麼算來他生命有一半時間是在台灣。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