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家盟12點反駁同婚釋憲:怎麼不立法給予小三、小王、戀童婚姻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並非權益未能保障就違憲,前述的例子,鼻孔吃飯,未能保障,難道違憲?很多問題的真相,都牽涉行為的本質,釋憲未能探討行為,是一個嚴重缺陷與漏洞。」
對於3月24日同性婚姻釋憲案,護家盟表示,事前的議題與出席人員安排一面倒,既不公平又預設立場,沒有半個護家方代表,明顯是設計是替同性關係開道鋪路,並認為發言內容有很多盲點,造成發言者的誤區,護家盟將部份問題(不提發言者),予以回應如下:
(一)承認同志的身份、公民、台灣人以及尊嚴,推論到應該給予平等的婚姻權。
護家盟:包括公民、人權、尊嚴等,這些都沒問題,也沒有被否認,有人權、有尊嚴,就能有婚姻權嗎?小三、小王、戀童…等等,沒有公民權、人權、尊嚴權嗎?可以依此推論可以有婚姻權嗎?邏輯顯然沒有推論性,更不等於必須認同同性性行為。
(二)法律保障性傾向,推論到生活保護或發生關係的保護。
護家盟:第一,沒有任何法律保障性傾向,性別平等教育法只有認知性傾向,並非保障性傾向。其二,由性傾向推論到性關係是有問題的,行為權是社會的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問題,性傾向與性行為雖有關連,但並不表示有必然性,尊重性傾向,並不能推論到保障或尊重性行為。
(三)同志需要忠誠、一對一關係、想要婚姻,進入婚姻可以鞏固傳統婚姻,所以應該保障人民的權益。
護家盟:忠誠、一對一,並非婚姻的完整要件,婚姻有照顧自己的孩子與家庭的責任,孩子希望並需要親生父母照顧,人格發展有影響。傳統婚姻是專有名詞,具有特殊性,改變定義就是一種破壞,如果同性關係進入婚姻定義中,其他六十幾種性傾向也要進入婚姻,婚姻的定義將徹底毀壞。
(四)對宗教與教育沒有衝擊性。
護家盟:目前教育已經被滲透同志教育,包括性行為的認知、性別認知都受到影響,其他性解放思潮的入侵,更嚴重,絕非沒有影響。宗教影響,目前很多宗教是男女嚴謹分班,如果有一自稱女性的男生,就是要混入女道親並坐在一起,宗教能容忍嗎?豈無影響?美國牧師不替同性戀伴侶證婚,在自己的教堂,依據自己的信仰,不證婚卻變成違法。已有先例,未來台灣是否也有此類問題?豈無影響?
(五)同性戀者在醫學上是正常,對的人要做對的事。
護家盟:同性戀目前的狀況是「去疾病化」,未必能代換為「正常」的認定,去疾病當時是用投票方式進行,如果一個疾病屬於醫學與科學,可以用投票嗎?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可以投票決定嗎?當然我們不去爭辯,以免連帶傷害同性戀夥伴的心情。但是以這個理由作為同性婚姻的訴求,可能缺乏邏輯推論性,哥哥想和妹妹都是正常人,但是他們可以結婚嗎?只要正常,就可以要求關係與行為嗎?婚姻是正常人就可以進入的嗎?
(六)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則不能禁止去聲請婚姻等權利,必須被憲法所保障。
護家盟:沒有明文禁止,是否就代表可以有法律或憲法所保障?例如,用鼻孔吃飯,沒有明文法律規定禁止,可是去要求立法保障鼻孔吃飯的權益,並主張不受保障就違憲,這樣的推論有依據嗎?這是行為問題的釐清,與法律基礎問題,今天釋憲問題,關鍵的就是沒有討論性行為問題,男男性行為具有傷害器官、與愛滋病有直接關聯等等,是否應該或可以給予法制化以及保障?可惜釋憲會議沒有討論,離開這個議題的釐清,很多問題會看不清楚。
(七)性傾向是人力無法改變的,不應做差別對待。
護家盟:性傾向目前完全沒有天生依據,簡單說是迄今仍然找不到,但是社會學家的研究是後天的,並且是可以改變的。性傾向目前有六十五種,如果不做區別與差別待遇,是否都可以來登記結婚呢?澳洲青年當年申請與摩天輪結婚?按照性傾向不應差別待遇,則法理上是否應該可以結婚?以平等權,澳洲就不應該將申請予以駁回,不是嗎?這樣的道理,可行嗎?
(八)基於傳統習俗或道德感情,卻對少數人造成傷害,影響了自由及平等權,是否應該修正傳統習俗與道德情感?
護家盟:維護傳統,抵擋了同性戀者能否有婚姻權,卻並未傷害同性戀者,這個必須清楚。自由與平等權,不等於婚姻權,婚姻權並不能以自由或平等的理由,就嫁接邏輯關聯性。自由與平等權本身的內容已經需要探討了,更不能說,因為有自由與平等權,所以就能夠有婚姻權。目前在婚姻中被限制的自由、平等權有很多,包括年齡、婚外情、近親、老少、師生…等等,難道倡導自由與平等權,這些都可以結婚了嗎?概念必須用實質的例子去看清楚。
(九)主張婚姻權與一夫一妻制度是無關的,應該用平等、尊嚴、人格發展…等,定義婚姻權,不應排斥性傾向的婚姻。
護家盟:婚姻固然有演進,但是都沒有脫離夫妻關係,即使有妾,有鑑定人說,也是一夫一妻多妾。這個脈絡沒變。尊嚴、人格、平等權,並不能跳躍到婚姻權。婚姻也並非單獨架構在尊嚴、人格與平等權上。人格發展未必與婚姻有等號關係,婚姻犯規或碰觸婚姻禁忌的當事人,難道人格發展都出問題或沒滿足了嗎?
(十)法務部長邱太三舉例考考、妣妣的人倫稱謂被擾亂,做為影響社會秩序的例子,回應說這些是同志自己可以解決的,不應作為阻擋同性婚姻的藉口。
護家盟:人倫關係,不僅影響社會大眾的認知與關係網絡,同時自己家族的影響也很深遠,並非只有當事人兩個人之間的事。家族成員的感受與排序,也都是社會問題。行為的規範,牽涉他人的人倫關係,無法脫離社會脈絡,也都是必須受到社會的制約。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