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戒菸、拯救癌症病患心靈健康,神奇的「致幻蘑菇」究竟是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你口中大麻、蘑菇或LSD這些「毒品」,未來某天可能在醫院透過合法、安全的程序拯救你的心靈或身體健康,這樣的非法藥物,我們現在應該繼續稱之為「毒品」嗎?
我先前在國外做研究跟訪談時,曾對致幻蘑菇中的主要精神活性成分裸蓋菇素(Psilocybin)進行過深入了解,蘑菇這個東西的八卦非常、非常、非常多,多到遠遠超乎一般人想像的地步,如果有興趣聽,我會在接下來的文中盡可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各位。
裸蓋菇素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野外的數百種天然真菌都可以產生裸蓋菇素,裸蓋菇素就是這些蘑菇裡面影響大腦、造成意識狀轉變、啟發心靈思想與產生幻覺的主要成分,這篇新聞裡說的牛糞菇裸蓋菇素含量不高且具有毒性,吃多了可能會有危險。
但有不少天然或人工繁殖含有裸蓋菇素的蘑菇其實是幾乎完全不具毒性的,若非極誇張大量食用(基本上不太可能有人辦到),對人類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基本上沒有危害,也沒有成生理成癮性。不過奉勸各位,沒有專業知識的話還是不要亂採野外的蘑菇來吃,部分致幻蘑菇是絕對能致人於死的。
2010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的一篇研究,分析了20種世界上最流行的娛樂藥物,並為每種藥物「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傷害性」評級。其中,對他人最有害的藥物前四名是分別是酒精>海洛因>快克古柯鹼>香菸,對自己最有害的前四名則是快克古柯鹼>海洛因>甲基安非他命>酒精。
但像是蘑菇、LSD之類的非法藥物(在台灣都是二級毒品)不只對使用者本身的傷害性極低,對他人的傷害性更幾近於零,甚至遠比大麻更加無害,大家有興趣可以研究一下這張圖。

接下來要開始講古。其實致幻蘑菇在人類的宗教儀式裡已經使用了數千年之久,在許多古老的歷史典籍中都能發現蘑菇的身影。
部分民族植物學、真菌學、歷史學及考古學家推斷,當時人類吃下這些野生致幻植物,看見許多鮮豔奪目的圖案和光怪陸離的影像,他們的思緒得到解放,因此衍生出神、天堂與地獄、死後的生命等原始宗教概念。
此類在某些部落被稱為「上帝之肉」的蘑菇,在20世紀初期因為一位銀行家遠赴墨西哥的一場「神聖之旅」才開始獲得現代社會關注。
致幻蘑菇與同一時期誕生的致幻藥物「LSD」(D-麥角酸二乙胺)在50年代旋風式地在西方世界登場,當時要合法取得這些致幻藥物很容易,科學家把這些藥物用在針對罪犯、酗酒者、強迫症、憂鬱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癌症末期病患所進行的多項實驗中,研究前景堪稱一片光明。
當時有一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經主持了一項很有趣的實驗,他給監獄裡的囚犯吃蘑菇。他想,如果蘑菇可令囚犯意識到更大的人生意義從而不再犯案,那就可以證明蘑菇對社會有貢獻。
這位哈佛教授甚至還親自進監獄跟囚犯們一起吃蘑菇,和他們一起分享這奇妙體驗,當時在牢房裡有殺人犯、搶劫犯、藥頭。
吃過蘑菇的哈佛教授感到很害怕,但開口慰問旁邊的囚犯:「你覺得怎麼樣?」
該名囚犯看起來也很害怕,他回答說:「我沒事。你呢,醫生?」
教授說:「我...不是很好。我覺得好害怕。」
囚犯問:「怕?怕什麼?」
教授說:「...我怕你...」
囚犯問:「這麼搞笑,我都好怕你了...你為什麼怕我呢?」
教授說:「可能因為你是罪犯吧。那你為什麼怕我?」
囚犯說:「因為你是一個神經兮兮的科學家囉。」
最後眾人相視大笑。
後來實驗初步結果很成功,囚犯重犯率由70%降至10%。
之後1962年哈佛神學院有一個學生設計了一項更有趣的蘑菇實驗,讓我們來重現一下當年的實驗情況。
實驗假設:一群有信仰傾向的受試者在宗教氛圍下時,蘑菇會引發他們的神秘體驗。
實驗地點:波士頓大學的馬許教堂(Marsh Chapel)
實驗對像:20位神學院學生
實驗組:30毫克裸蓋菇素(Psilosybin)10份
對照組:30毫克菸鹼酸 (維他命B3)10份

這是一個所謂的雙盲實驗,結束後神學院學生們被詳細詢問整個經驗的細節,內容包括8種對神秘體驗的評級 比如超越時間和空間感、與萬物合一的感覺、深入積極的情緒等等。
但這個執行研究的哈佛學生卻發現,那些吃了蘑菇的人所描述的神秘體驗,遠比他所提供的那8種選項更為豐富和廣闊。在25年後的隨訪報告中,大部分吃了蘑菇的受試者們表示在那以後再也沒有碰過致幻藥物了,而只吃菸鹼酸的對照組基本上都已經忘記實驗細節,但實驗組的所有人對那一次的體驗都記憶猶新。
那次體驗對他們的影響幾乎是永久的,是一生最深刻、最難忘的體驗,有一名吃了蘑菇的受試者說:
我閉上眼睛,視覺又出現了,色彩和圖案也出現了。我仿佛就在一個波浪的海洋裡,流動的顏色穿過了我。……然後那漩渦變成了放射狀的,顏色從中心翻湧出來。我可以游到其中的任何一條放射帶,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我想要的,但我還是必須選擇一個。實驗結束後,這一幻像關聯到了我職業選擇的問題上,最後我成為了一名牧師。
對這位牧師來說,那次體驗幫他選擇了職業道路。在實驗以前,宗教思想是純粹理智的興趣,現在這些東西有了比信仰和理論更深層次的連結。
想像一下,如果以後在做出人生重大選擇前人人都可以合法來上一劑蘑菇,世界會變成怎樣?
最屌的還不是這個,另一位吃了蘑菇的受試者說:
這種感覺是,掙脫了你存在的狀態。我不再留意時間和任何東西……那裡有一個萬能的 人……連通著所有的人和物。我不認為那是基督或者是其他的宗教形像,也不記得任何的宗教圖像。實驗結束後,我知道這深深的扎根於我的內心,這並不是一種宗教體驗……我深刻的意識到我進入了自己的內心深處。我不認為在我之外還有神存在,因為我體驗到了我內在的神,這不是宗教的,應該是精神上的。
超屌的啦!當年原本還是神學院學生的受試者吃完蘑菇之後馬上棄教還變無神論者!想像一下如果今天吃蘑菇的是最近反同性戀反很兇的宗教團體,台灣現在會變得怎樣?
雖然50、60年代那時候科學家做了很多跟致幻藥物有關的實驗,但部分實驗拿到今天的學術標準來看並不夠嚴謹,但大多數研究的初步成果都蠻正面的,絕對值得科學家進一步探索。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