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西藏鎮魔圖」的現代意義:孩子,文化不是論斤秤兩賣的!

文成公主「西藏鎮魔圖」的現代意義:孩子,文化不是論斤秤兩賣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終究能腐蝕文化的還是生活,只有另一種生活可以有效取代生活,也只有另一種文化能完全消滅一種文化。文化的結界,往往會在另一種再結界化的過程中被徹底遺忘、徹底拔樁。

西藏鎮魔圖,是我每學期教授文化人類學極其鍾愛的一個開場。

西藏鎮魔圖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紀,相傳是當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時,命人繪製的西藏地形全貌。隨著這張地圖的繪製,文成公主還依據當時藏人的佛教文化與民間信仰,為這幅地圖增添相當可觀的神話元素。相傳這張地圖時是文成公主動用當時中原《八十種五行算觀察法》推敲而來,在這種風水演算法則下,整個西藏地形的佈局就是一個裸身仰臥的魔女,而魔女全身經脈位置的方位都一一對應西藏境內重要河流山川的走勢。

文成公主相信,治理西藏的首要之務是防止這個羅剎魔女甦醒過來,因此文成公主認為必須在每個要害處建立寺廟、構成結界,才能有效遏止魔女甦醒導致西藏文化傾覆,於是你看到在這張地形圖中,魔女經脈的重要位置都設置了宮廟。例如,布達拉宮的設置就位於魔女心竅地帶,而大昭寺之所以設置在臥塘湖附近,則是因為臥塘湖周邊被視為魔女心血聚集的所在,最後,則是在魔女四肢的關節處設置鎮魔十二神廟,這十二座鎮魔神廟被看作是釘死魔女的十二不移之釘。

西藏鎮魔圖
Photo Credit: 百度百科

當然,以我們今天的地理測量技術來說,這張地形圖相當有事,這樣的一張西藏地形圖不但不科學,而且怎麼聽都鬼扯,比文青還鬼扯。而且我相信,在女性意識抬頭的現代世界,這張地形圖的意識形態也顯得相當的政治不正確。還好文成公主不是現代人,否則我想她光是在網路上回應一群又一群排山倒海的知青、憤青就忙到沒時間搞政治了。

但我相信,沒有任何一種神話是愚昧的,端看你用什麼角度理解。我認為,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你不得不佩服文成公主的政治智慧。一千三百年的歲月,這些寺廟的存在,以及圍繞信仰而起的政治、經濟文化實踐紮紮實實建構了藏族生活的核心。

文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的存在,由於看不見、摸不著,在現代世界的常識中容易被視為是不重要甚至不存在。然而視而不見、觸而不可得的文化,只要搭配一定的人事物部署,往往能構建最堅不可摧的有形資產。所幸文成公主當年設置的文化結界仍然屹立,因此堅信槍桿子出政權的老共,現在也還很辛苦的跟文成公主她老人家的千年智慧角力對抗。

我們甚至可以設想最糟糕的情況是,有天老共真的腦殘用戰機坦克的武力轟垮這些寺廟,但只要藏族人民的腦殼裡頭依然擁有信仰、並存在千百年來的生活模式,那麼寺廟摧毀了還可以再度建立起來,西藏依舊是西藏,不是你中國。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我們在文化人類學課程所應該學習的第一個基本觀念。在我們這個膚淺的現代社會裡,膚淺的人們問著文化一斤值多少錢,但我相信智慧的文成公主如果站在你面前,她會用很從容的眼神看著你說:孩子!文化不是論斤秤兩賣的。

不過,文化人類學其實也是一們相當殘酷的學問,因為文化人類學裡有太多的故事,並不像文成公主的西藏鎮魔圖那樣來的陽光,我們看得到的更多案例都是不可挽回的悲傷。是的,文化一旦成立,即使是強硬的權力或武力也許難以摧毀,但終究能腐蝕文化的是生活,只有另一種生活可以有效取代生活,只有另一種文化能完全消滅一種文化。

讓我們回顧文成公主的憂心,她始終相信西藏文化的留存首要之務是防止躺下的魔女甦醒過來,因此幾乎在魔女每個要害處處釘下了死釘。釘下的死釘不能摧毀,但可以拔除。柔性,然而有效的拔樁方式,不是武力,而是反向操作的挹注資源。

你可以設想在這些藏族政治經濟中心設置全中國版圖裡最優惠的高等教育資源,不需要強力灌輸制式的大中華思想,只要孩子的腦殼內部植入國際觀,長大成人的他們,就會發現藏族文化只是世界文化的其中之一,而不是唯一。而當人們說著尊重信仰價值、尊重在地文化的時候,往往也是文化淪為可有可無之時。

你可以設想將這些藏族政治經濟中心打造金融重鎮,蓋起一座又一座的大型商場與辦公大樓,當藏族人民開始過著穿西裝打領帶朝九晚五的都會生活,那麼原本千百年來不移不易的傳統生活模式就遭到了侵蝕。你甚至可以設想將這些藏族政治經濟中心打造國際觀光的旅遊勝地,當藏族的人民有天開始腦袋裡想著我如何有效的販賣在地文化特色來賺取外國觀光客的青睞時,事情也就有了變化。這難道不是許多少數民族祭典開始歡迎觀光之後會發生的變化?當信仰、祭典開始植入了商業腦袋,信仰、祭典就不只是對內凝聚共同價值的儀式,而是一種現代人美其名為文化產業的消費活動。

這些都是我們在文化人類學裡常會讀到的文化移轉、文化遺忘。終究能腐蝕文化的還是生活,只有另一種生活可以有效取代生活,也只有另一種文化能完全消滅一種文化。文化的結界,往往會在另一種再結界化的過程中被徹底遺忘、徹底拔樁。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