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與香港的未來

777與香港的未來
photo credit: AP Photo/Vincent Yu/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傳統我城精英日漸失去已經位置,大家整體被迫下流時,不卑不亢顯得更加重要。

一年的回顧,我拖到現在才寫、等到了特首選舉完結我才下筆。不知不覺,這個專頁也開了一年,寫了過百篇文章,首先多謝大家支持,希望我能給大家帶去多一點點的眼界、多一點點的啓發,寫文者的喜悅莫過於知道讀者在看完自家文章後有那種嘗了佳餚的爽快和回甘。

回到香港,777個選委讓林鄭成爲了香港第一位女特首,能在7月份搬進港督府。特首選舉如此一役就正正表明了中央對港的政策繼續延續那種强勢有爲的格局,將任何人希望重回「舊香港」想象的幻想一拳打破。曾俊華所代表的就是那種80、90年代的香港想象,那種政通人和、遍地機會的開明專制式的英式善治,以及仍如初生苗頭般會為大家帶來希望、自主幻想的民主改革,這也解釋了爲何一些所謂淺黃、淺藍的中產、專業人士會大力投入曾俊華的選舉工程。

然而當我們重回認識中國 / 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長期想像,我們就知道如此的舊香港想象以及它的保存,已經不再是中央的優先考慮。自古對於中央集權的中國國家機器,邊陲地區總是存在分裂的可能,而正因爲維持領土完整是當今政體維持合法性的其中一個基礎,所以中央對於可能出現的分裂,會採取一種寧枉勿縱的心態。亦正因如此,可控性就變成了特首選舉的唯一指標。

曾俊華不可控嗎?他不是一直都擔任主要官員嗎?也許吧,但是相較於林鄭,曾俊華就是有那麽的一點「西洋味」,也許是那一種舊香港的味道。同時在各方勢力的博弈之下,香港的財團對於中央亦僅有反抗CY連任之力,一旦此願望達成,財團們亦對中央欠下的巨債,這債是要還的。當然再加上除卻梁振英的因素,以及本地財團逐漸失去叫板的能力,以及他們亦未去到非曾俊華不要不行的地步,中央一聲令下,財團還是要歸隊的。

特首選舉之後和朋友説起未來,我不期然有點黯然。當中央只是想要香港這平台而不是原本在其中生活的香港人時,我預見的是本地精英系統(我會包括所有本土派、建制派、泛民的本地精英)又再經歷一次洗牌,投誠的投誠、失望的失望、走偏鋒的繼續走更大偏鋒......在這洗牌之後,本地的精英階層,還剩下多少土生土長或者認同90年代回歸前後香港價值(可以不是土生土長)的人,我對此抱有極大的懷疑。

也許曾俊華和胡國興的落選,代表了一個美好時代的落幕,因爲歷來當強勢中央以權向地方施壓時,不難想象的是堅持舊方式舊生活的人日子不會好過,亦逐漸地被中央主流文化所同化,而將地方文化成爲了日後博物館内與後人講述的一段抽離的歷史。是的,香港對於中央或者權貴仍是一個突破其内部經濟封鎖的一個平台或窗口,但是問題是本地的精英階層們能否保持着一貫的買辦特色以及優勢,而不是拱手相讓?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但是亦應認清在不同領域,香港已經自滿到落後人前而不自知或者自我感覺良好(例如電子貨幣、營造擁抱科技創新的氛圍)。

也許不中聽,但是我們必須認清這個世界已經不在是那個80、90年代的世界了。如何將自己在某個Indispensable的產業或者地方變得Indispensable,這才是大家要努力的方向。我相信的是香港人在夾縫和困境中有能力靠着自己、靠着與身邊人共同進退而尋求到那一條出路。不卑不亢,我時刻在學習、待人、處事中提醒着自己。在傳統我城精英日漸失去已往位置,大家整體被迫下流時,不卑不亢顯得更加重要。

延伸:
[大千世界#15] 中國的外交轉向

[雜談#40] 新亞細亞的孤兒 – 香港?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辨法論政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