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南向馬來西亞二三事:一度消失的「東馬」,以及對「馬華公會」的誤解

柯文哲南向馬來西亞二三事:一度消失的「東馬」,以及對「馬華公會」的誤解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柯P出訪馬來西亞前,沙巴、砂拉越從大馬地圖上遺落了。原來,東馬二州在馬來西亞的地位確有不同。此外,柯市長在吉隆坡拜訪的「馬華公會」被指與國民黨關係密切,且兩黨旗幟相似度高,這一切是否真的只是歷史巧合?

新聞整理:葉蓬玲

今年3月底,台北市長柯文哲赴馬來西亞吉隆坡、泰國曼谷與印度德里進行市政參訪,除了和當地特色產業交流,也宣傳即將在夏天掀開序幕的世大運,盼能提升東南亞及穆斯林遊客來台旅遊的興趣。

然而,這趟南向之旅前夕卻發生一個插曲。

東馬沒被納入馬來西亞地圖?柯文哲粉專文案急撤下。

出訪前晚,柯文哲粉絲頁所刊登的出訪示意地圖,將東南亞的英文單字「Southeast Asia」 誤植為 「East South Asia」;而第一站馬來西亞地圖,竟只有西半島塗上深綠色,位於東馬的沙巴、砂拉越變相從馬來西亞「獨立」。

此圖很快被眼尖網友截圖轉載,臉書無國界,消息很快就在台馬兩地華人社群中瘋傳。數小時後該圖即被撤下。

17549049_120300002767093082_952076898_o
Photo Credit: 柯文哲粉絲專頁截圖/網友提供

「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哩路——「東馬」在哪裡?

馬來西亞除了與中南半島相連的西馬半島外,還包括那隔著南中國海、位於婆羅洲上方的「狗頭」與「狗身」。這兩塊土地分別為沙巴及砂拉越,統稱「東馬」,對台灣大眾來說恐怕仍是較陌生的名詞,或許知道其聞名遐邇的綿延海岸線,抑或有少數人還記得,幾年前「沙巴海岸」曾有台灣旅客遭菲律賓武裝部隊挾持

回顧歷史,沙巴、砂拉越其實是組成「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哩路,讓馬來西亞除了國慶日外,還多了個「馬來西亞日」

MalaysiaStatesMap_(1)

二戰時期,馬來亞半島、新加坡及「北婆羅州三邦」(即沙巴、砂拉越、汶萊)皆為英屬殖民地,稱英屬五邦。1957年8月31日,位於西馬半島的「馬來亞」獨立建國,其他四邦前途仍然成謎。以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於1955年成為自治邦,1959年,年輕的社會主義運動領導人李光耀成為新加坡首席部長;而盛產石油的汶萊依然是英國的附屬地。

相較於馬來亞,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後,與馬來亞的文化區別也相當大。1959年至1962年間,英國政府召集多次談判,和當地領導人與馬來亞政府進行協商,希望聯合五邦建國,稱為「大馬來西亞計劃」。

1961年,東姑阿都拉曼贊成此構想,背後其實是希望馬來亞中央政府得以控制、並打擊共產黨在新加坡的活動。此外,馬來亞也擔心人口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會成為華人沙文主義者的基地,威脅馬來人的統治權。因此,若汶萊、沙巴與砂拉越能夠加入建國計劃,它們的馬來人及土著人口,將可抵消新加坡的華人人口數。

當時,李光耀對此計劃表示支持,但其黨內反對者不少,認為這是英國繼續控制五邦的計謀。砂拉越、沙巴、汶萊區域內也傳來許多政黨、民間團體及人民的反對聲浪。英國政府認為此計畫必須取得當地同意,因此,便由卡麥隆葛波(Cameron Cobbold)率領馬、英官員組成調查隊,前往尚未獲得自治權的東馬搜集民意,得出沙巴、砂拉越同意合併的結果。新加坡公投也有7成人口投下同意票,條件是新加坡政府獲實質自主權。汶萊則因石油利潤分配比例,及合併後蘇丹地位等因素,最終退出「大馬來西亞計劃」。

註:關於這段歷史,可參考陳偉玉東馬華人與馬來西亞聯邦之組成(政治大學,2009)

sabah2
Photo Credit: Reuters Pictures/達志影像

馬來西亞人也未必清楚的「東馬移民自主權」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計劃正式成立,參與計劃的數邦與英國政府共同簽署「馬來西亞協定」(Malaysia Agreement),其中條例包括賦予新加坡、砂拉越與沙巴特定自主權。時至今日,東馬仍擁有一定的移民控制權,譬如——

  • 任何外國人或馬來西亞人要進入東馬,須獲得有關州政府的批准,政府官員例外。
  • 中央政府不可在沒有獲得東馬二州的同意下,擅自修改有關兩州的移民條例。
  • 中央政府須保證,在與砂拉越所進行的計劃中,若有合格本地勞工,中央則不可聘用外勞。
  • 中央政府不能拒絕東馬所需要的外國專家或技術顧問入境。

因此,外來移工、包括西馬勞工及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等到東馬,皆須獲州政府批準方可執業。2016年,砂拉越州選舉期間,已故時任領袖阿德南就曾禁止反對黨議員入境

今日的東馬二州,雖然經濟發展較西半島緩慢,但其自然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及大片熱帶雨林,是馬來西亞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

至於每年9月16日的「馬來西亞日」,則是至2009年才被時任首相納吉宣佈為國定假日。

馬華被台媒體稱為親中的「在野黨」,且與國民黨關係密切?

柯文哲訪馬首日,有媒體將柯拜訪的政黨「馬華公會」稱為親中、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在野黨」,亦叫馬來西亞人民啼笑皆非。事實上,馬華公會所屬陣線乃是當今的大馬執政陣線——「國陣」。

馬來西亞政治體系為內閣制,目前的執政聯盟名為「國陣」。由於馬國主要由三大種族構成,因此執政陣線三個政黨也各自代表了華、巫、印三族。馬華則是「國陣」裡代表華人的成員黨之一。

至於與國民黨關係密切一說,馬華在成立之初,確實有部分黨員與國民黨有過一段歷史淵源,部分馬華元老曾是國民黨一員。對此,馬來西亞資深評論員謝詩堅就曾撰文論述。據他舉例,1958年當選馬華總會長的林蒼祐,就出身自國民黨軍官。林蒼佑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1944年於愛丁堡大學畢業後,到中國重慶擔任國民政府陳誠參謀長的軍醫兼秘書,陳誠後來當上台灣副總統。

1950年林蒼祐返馬從政,盡力地淡化國民黨形象,參與馬來西亞在地鄉團組織,突顯自己土生華人的角色。此外,馬華公會發起人陳期岳、被稱為馬來西亞華教鬥士的沈慕羽也曾為國民黨員。

林蒼祐之後,就少有人提起國民黨與馬華的關係,且1974年馬中建交、1989年馬共與大馬政府和解,中共及國民黨在大馬已不再是敏感課題。

馬華黨旗

17554388_10212538451245442_5091189616253
上為馬華黨旗,下為國民黨黨旗,兩者相似度高。

此外,許多人注意到,馬華黨旗的圖案與中國國民黨「青天白日旗」相似,兩面旗都是藍底加上星星,但這卻實是歷史弄人的巧合。

馬華黨旗設計者為莫源和簡彩生,兩人皆生於檳城,又都曾參與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畢業於國民黨的黃埔軍校,因而常令人誤會馬華黨旗設計概念來自「青天白日旗」,惟二人堅稱並無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