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南向馬來西亞二三事:一度消失的「東馬」,以及對「馬華公會」的誤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柯P出訪馬來西亞前,沙巴、砂拉越從大馬地圖上遺落了。原來,東馬二州在馬來西亞的地位確有不同。此外,柯市長在吉隆坡拜訪的「馬華公會」被指與國民黨關係密切,且兩黨旗幟相似度高,這一切是否真的只是歷史巧合?
新聞整理:葉蓬玲
今年3月底,台北市長柯文哲赴馬來西亞吉隆坡、泰國曼谷與印度德里進行市政參訪,除了和當地特色產業交流,也宣傳即將在夏天掀開序幕的世大運,盼能提升東南亞及穆斯林遊客來台旅遊的興趣。
然而,這趟南向之旅前夕卻發生一個插曲。
東馬沒被納入馬來西亞地圖?柯文哲粉專文案急撤下。
出訪前晚,柯文哲粉絲頁所刊登的出訪示意地圖,將東南亞的英文單字「Southeast Asia」 誤植為 「East South Asia」;而第一站馬來西亞地圖,竟只有西半島塗上深綠色,位於東馬的沙巴、砂拉越變相從馬來西亞「獨立」。
此圖很快被眼尖網友截圖轉載,臉書無國界,消息很快就在台馬兩地華人社群中瘋傳。數小時後該圖即被撤下。

「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哩路——「東馬」在哪裡?
馬來西亞除了與中南半島相連的西馬半島外,還包括那隔著南中國海、位於婆羅洲上方的「狗頭」與「狗身」。這兩塊土地分別為沙巴及砂拉越,統稱「東馬」,對台灣大眾來說恐怕仍是較陌生的名詞,或許知道其聞名遐邇的綿延海岸線,抑或有少數人還記得,幾年前「沙巴海岸」曾有台灣旅客遭菲律賓武裝部隊挾持。
回顧歷史,沙巴、砂拉越其實是組成「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哩路,讓馬來西亞除了國慶日外,還多了個「馬來西亞日」。

二戰時期,馬來亞半島、新加坡及「北婆羅州三邦」(即沙巴、砂拉越、汶萊)皆為英屬殖民地,稱英屬五邦。1957年8月31日,位於西馬半島的「馬來亞」獨立建國,其他四邦前途仍然成謎。以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於1955年成為自治邦,1959年,年輕的社會主義運動領導人李光耀成為新加坡首席部長;而盛產石油的汶萊依然是英國的附屬地。
相較於馬來亞,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後,與馬來亞的文化區別也相當大。1959年至1962年間,英國政府召集多次談判,和當地領導人與馬來亞政府進行協商,希望聯合五邦建國,稱為「大馬來西亞計劃」。
1961年,東姑阿都拉曼贊成此構想,背後其實是希望馬來亞中央政府得以控制、並打擊共產黨在新加坡的活動。此外,馬來亞也擔心人口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會成為華人沙文主義者的基地,威脅馬來人的統治權。因此,若汶萊、沙巴與砂拉越能夠加入建國計劃,它們的馬來人及土著人口,將可抵消新加坡的華人人口數。
當時,李光耀對此計劃表示支持,但其黨內反對者不少,認為這是英國繼續控制五邦的計謀。砂拉越、沙巴、汶萊區域內也傳來許多政黨、民間團體及人民的反對聲浪。英國政府認為此計畫必須取得當地同意,因此,便由卡麥隆葛波(Cameron Cobbold)率領馬、英官員組成調查隊,前往尚未獲得自治權的東馬搜集民意,得出沙巴、砂拉越同意合併的結果。新加坡公投也有7成人口投下同意票,條件是新加坡政府獲實質自主權。汶萊則因石油利潤分配比例,及合併後蘇丹地位等因素,最終退出「大馬來西亞計劃」。
註:關於這段歷史,可參考陳偉玉《東馬華人與馬來西亞聯邦之組成》(政治大學,2009)

馬來西亞人也未必清楚的「東馬移民自主權」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計劃正式成立,參與計劃的數邦與英國政府共同簽署「馬來西亞協定」(Malaysia Agreement),其中條例包括賦予新加坡、砂拉越與沙巴特定自主權。時至今日,東馬仍擁有一定的移民控制權,譬如——
- 任何外國人或馬來西亞人要進入東馬,須獲得有關州政府的批准,政府官員例外。
- 中央政府不可在沒有獲得東馬二州的同意下,擅自修改有關兩州的移民條例。
- 中央政府須保證,在與砂拉越所進行的計劃中,若有合格本地勞工,中央則不可聘用外勞。
- 中央政府不能拒絕東馬所需要的外國專家或技術顧問入境。
因此,外來移工、包括西馬勞工及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等到東馬,皆須獲州政府批準方可執業。2016年,砂拉越州選舉期間,已故時任領袖阿德南就曾禁止反對黨議員入境。
今日的東馬二州,雖然經濟發展較西半島緩慢,但其自然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及大片熱帶雨林,是馬來西亞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
至於每年9月16日的「馬來西亞日」,則是至2009年才被時任首相納吉宣佈為國定假日。
馬華被台媒體稱為親中的「在野黨」,且與國民黨關係密切?
柯文哲訪馬首日,有媒體將柯拜訪的政黨「馬華公會」稱為親中、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在野黨」,亦叫馬來西亞人民啼笑皆非。事實上,馬華公會所屬陣線乃是當今的大馬執政陣線——「國陣」。
馬來西亞政治體系為內閣制,目前的執政聯盟名為「國陣」。由於馬國主要由三大種族構成,因此執政陣線三個政黨也各自代表了華、巫、印三族。馬華則是「國陣」裡代表華人的成員黨之一。
至於與國民黨關係密切一說,馬華在成立之初,確實有部分黨員與國民黨有過一段歷史淵源,部分馬華元老曾是國民黨一員。對此,馬來西亞資深評論員謝詩堅就曾撰文論述。據他舉例,1958年當選馬華總會長的林蒼祐,就出身自國民黨軍官。林蒼佑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1944年於愛丁堡大學畢業後,到中國重慶擔任國民政府陳誠參謀長的軍醫兼秘書,陳誠後來當上台灣副總統。
1950年林蒼祐返馬從政,盡力地淡化國民黨形象,參與馬來西亞在地鄉團組織,突顯自己土生華人的角色。此外,馬華公會發起人陳期岳、被稱為馬來西亞華教鬥士的沈慕羽也曾為國民黨員。
林蒼祐之後,就少有人提起國民黨與馬華的關係,且1974年馬中建交、1989年馬共與大馬政府和解,中共及國民黨在大馬已不再是敏感課題。
馬華黨旗

此外,許多人注意到,馬華黨旗的圖案與中國國民黨「青天白日旗」相似,兩面旗都是藍底加上星星,但這卻實是歷史弄人的巧合。
馬華黨旗設計者為莫源和簡彩生,兩人皆生於檳城,又都曾參與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畢業於國民黨的黃埔軍校,因而常令人誤會馬華黨旗設計概念來自「青天白日旗」,惟二人堅稱並無此事。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