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裡的「書店」:他們以書換菜,一起友善對待土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有越來越多支持地方小農的志業,他們推動友善農作,改變社區氛圍,成為小農的交流站
文:Chelsea Chen
穿過結穗滿滿的稻田,剛抵達小間書菜的門口,便看見三、四個頸間圍著毛巾,聊得天南地北的鄉親們,隨意又顯得暖度十足。「我們這裡很溫暖呀,是因為沒有空調的關係吧。」主人彭顯惠豪爽地說,一邊招呼前來詢問的客人,忙著解釋架上當地小農種植的蔬菜品種與來歷、後方的展覽品、牆上一落落的二手書和CD,看似有些衝突,卻又融合了屬於農村情調的樸質情感。
這個為在宜蘭員山鄉深溝由老碾米廠改建的空間,本來是小農團體「倆佰甲」的穀倉,因空間不敷使用穀倉移到了別處,而這裡就因為一個「農村也可以有文學的夢想」,因而變為擁有最右邊融合二手書店與友善農作直販所的小間書菜、中間的農民食堂和左邊親子圖書館的複合式空間,大人們可以在食堂聊天,孩子能在這裡愉快閱讀,成為村落的情感與藝文的交流站。

小間書菜。Photo/ Victor Tsai
富有在地色彩的文藝中心
剛開始成立「小間書菜」時,就有一個「以物易物」的想法在彭顯惠的腦中成形,畢竟這是一間在農村裡的書店,於是希望「以書換菜」的方式收書,先讓大家有機會嚐嚐不灑農藥的友善農作,才能有接下來繼續支持小農的可能。起初,會有人拿書來換卻不好意思拿菜回去的景象,多塞幾把葱這種傳統市場中的場景,卻出現在二手書店中。
(推薦閱讀:未來的柑仔店:小村有小間,書本換蔬果,在地農民生活新共識)
漸漸地,社區越來越多人知道這間店的存在,也因為和當地人的需求,讓「小間書菜」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想賣自己想賣的書、CD,」顯惠說,「直到有一天,一個當地的農夫走進來晃了晃,問我有沒有賣教導耕種的書籍,我卻沒有辦法滿足他。這時我想,是不是應該注意『在地的需求』?」畢竟是屬於社區的空間,完成自己想開書店的夢想之後,還可以做什麼?「我希望未來可以變成村落的藝文空間,透過辦展覽與演講的方式,讓這裡有更多不同的藝文氣息。」

小間書菜男主人江映德。Photo/ Victor Tsai
回歸友善信任的關係
成為社區的藝文中心,是「小間書菜」和社區交流的一個面向。但是更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堅持販賣「友善」農作及副產品。去年才剛從都市遷居到鄉間的一家人,先生江映德從工程師變成農夫,妻子彭顯惠的大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模式。「生過一場大病,才知道原來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這麼糟糕。原先只是覺得吃友善農作對自己的身體好,開始嘗試耕作後,才發現這樣的耕種方式對土地也好,友善是一種循環。」顯惠說,「什麼時節就要吃那個時節生產的農作,順應節氣生產的才是大地給予人類最好的食物和補品。」
因緣際會之下,他們更開始幫附近的國小做友善農作的團膳採購,從食材開始為下一代的健康把關,也給予孩子珍惜在地豐饒土壤的教育,也因此有機會認識更多在地小農,讓「小間書菜」成為友善農作的直販所。友善農作沒有標章貼紙,問她怎麼樣可以證明這是沒有農藥殘存?「每一家我們都有去看過,是行友善農作我們才會收。」他們不求在地的鄉親,完全認同或執行的他們「友善」的理念,「當我發現慣行農法的田地,能因為我們而改變少噴一兩次農藥,就很感激了。」江映德說。
既是小農和販售者的「自產自銷」,彷彿回到最古早的農村型態,「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農夫和消費者建立一種直接的信任關係。」顯惠表示,這是現代最需要的一環,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直接溝通與合作關係,因為選擇友善農作,一起合作友善地對待土地。正因為相信彼此,學會友善地對待自己的身體、周遭的人事物和大地,人情與信任才是讓這個空間充滿暖度的原因。

Photo/ Victor Tsai
什麼是友善農作?
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使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的農作物。沒有所謂的安全標章認證,藉由生產者與消費者彼此的觀察與信任,讓雙方獲得一種直接的交流。實地走一趟農田,發現實行友善農法的稻田,並不會「綠油油」的一片,反而有一種樸實的美感,透過親手撿拾啃食幼苗的福壽螺、定時除草等工作,有時候自然的速度比不上一雙手。目前因友善小農日益增多,政府也希望透過抽檢方式,保障農田不受污染。想了解其他友善小農組織,除了可以購買農產品外,也可以加入小農行列。
關於地方小農,你可以關注:
本文獲《ELLE Taiwan》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愛的微革命-小間書菜 農村人情味的交流所〉
延伸閱讀:

小間書菜女主人彭顯惠。Photo/ Victor Tsai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