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裡的「書店」:他們以書換菜,一起友善對待土地

稻田裡的「書店」:他們以書換菜,一起友善對待土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有越來越多支持地方小農的志業,他們推動友善農作,改變社區氛圍,成為小農的交流站

文:Chelsea Chen

穿過結穗滿滿的稻田,剛抵達小間書菜的門口,便看見三、四個頸間圍著毛巾,聊得天南地北的鄉親們,隨意又顯得暖度十足。「我們這裡很溫暖呀,是因為沒有空調的關係吧。」主人彭顯惠豪爽地說,一邊招呼前來詢問的客人,忙著解釋架上當地小農種植的蔬菜品種與來歷、後方的展覽品、牆上一落落的二手書和CD,看似有些衝突,卻又融合了屬於農村情調的樸質情感。

這個為在宜蘭員山鄉深溝由老碾米廠改建的空間,本來是小農團體「倆佰甲」的穀倉,因空間不敷使用穀倉移到了別處,而這裡就因為一個「農村也可以有文學的夢想」,因而變為擁有最右邊融合二手書店與友善農作直販所的小間書菜、中間的農民食堂和左邊親子圖書館的複合式空間,大人們可以在食堂聊天,孩子能在這裡愉快閱讀,成為村落的情感與藝文的交流站。

_1_max_width_900

小間書菜。Photo/ Victor Tsai

富有在地色彩的文藝中心

剛開始成立「小間書菜」時,就有一個「以物易物」的想法在彭顯惠的腦中成形,畢竟這是一間在農村裡的書店,於是希望「以書換菜」的方式收書,先讓大家有機會嚐嚐不灑農藥的友善農作,才能有接下來繼續支持小農的可能。起初,會有人拿書來換卻不好意思拿菜回去的景象,多塞幾把葱這種傳統市場中的場景,卻出現在二手書店中。

(推薦閱讀:未來的柑仔店:小村有小間,書本換蔬果,在地農民生活新共識

漸漸地,社區越來越多人知道這間店的存在,也因為和當地人的需求,讓「小間書菜」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想賣自己想賣的書、CD,」顯惠說,「直到有一天,一個當地的農夫走進來晃了晃,問我有沒有賣教導耕種的書籍,我卻沒有辦法滿足他。這時我想,是不是應該注意『在地的需求』?」畢竟是屬於社區的空間,完成自己想開書店的夢想之後,還可以做什麼?「我希望未來可以變成村落的藝文空間,透過辦展覽與演講的方式,讓這裡有更多不同的藝文氣息。」

_1_max_width_900 (1)

小間書菜男主人江映德。Photo/ Victor Tsai

回歸友善信任的關係

成為社區的藝文中心,是「小間書菜」和社區交流的一個面向。但是更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堅持販賣「友善」農作及副產品。去年才剛從都市遷居到鄉間的一家人,先生江映德從工程師變成農夫,妻子彭顯惠的大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模式。「生過一場大病,才知道原來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這麼糟糕。原先只是覺得吃友善農作對自己的身體好,開始嘗試耕作後,才發現這樣的耕種方式對土地也好,友善是一種循環。」顯惠說,「什麼時節就要吃那個時節生產的農作,順應節氣生產的才是大地給予人類最好的食物和補品。」

因緣際會之下,他們更開始幫附近的國小做友善農作的團膳採購,從食材開始為下一代的健康把關,也給予孩子珍惜在地豐饒土壤的教育,也因此有機會認識更多在地小農,讓「小間書菜」成為友善農作的直販所。友善農作沒有標章貼紙,問她怎麼樣可以證明這是沒有農藥殘存?「每一家我們都有去看過,是行友善農作我們才會收。」他們不求在地的鄉親,完全認同或執行的他們「友善」的理念,「當我發現慣行農法的田地,能因為我們而改變少噴一兩次農藥,就很感激了。」江映德說。

既是小農和販售者的「自產自銷」,彷彿回到最古早的農村型態,「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農夫和消費者建立一種直接的信任關係。」顯惠表示,這是現代最需要的一環,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直接溝通與合作關係,因為選擇友善農作,一起合作友善地對待土地。正因為相信彼此,學會友善地對待自己的身體、周遭的人事物和大地,人情與信任才是讓這個空間充滿暖度的原因。

_1_max_width_900 (2)

Photo/ Victor Tsai

什麼是友善農作?

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使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的農作物。沒有所謂的安全標章認證,藉由生產者與消費者彼此的觀察與信任,讓雙方獲得一種直接的交流。實地走一趟農田,發現實行友善農法的稻田,並不會「綠油油」的一片,反而有一種樸實的美感,透過親手撿拾啃食幼苗的福壽螺、定時除草等工作,有時候自然的速度比不上一雙手。目前因友善小農日益增多,政府也希望透過抽檢方式,保障農田不受污染。想了解其他友善小農組織,除了可以購買農產品外,也可以加入小農行列。

關於地方小農,你可以關注:

本文獲《ELLE Taiwan》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愛的微革命-小間書菜 農村人情味的交流所〉

延伸閱讀:

_1_max_width_900 (3)

小間書菜女主人彭顯惠。Photo/ Victor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