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脂肪的觀點正在改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想要減重,我們卻對敵人一無所知。新陳代謝不只是計算攝取和消耗多少卡路里這麼簡單,因為人類不單只是燃燒熱量的機器,還是集結了生物學、荷爾蒙、基因與分解營養的細菌的精密系統。因此,我們若想控制脂肪,就得更徹底地認識它。
文:席薇亞.塔拉
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憑藉高超的政治手腕,於一九九四年帶領共和黨贏得眾議院議長寶座,成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上任後整合了共和黨敵對派系,並制定全面性的〈美利堅契約〉(Contract with America),克服了許多人難以跨越的障礙。他也改革過去保守的立法議程,幫助共和黨自一九五四年以來首度從民主黨手中贏回眾議院控制權。
在一年一度的黃金檔電視節目《一九九五年十大風雲人物》(The 10 Most Fascinating People 1995)中,主持人芭芭拉.華特斯(Barbara Walters)以一貫的犀利風格向金里奇提出各種私人問題。訪談最後,她問了一個鐵定令受訪者坐立難安的問題:「你最不喜歡自己哪一點?」
金里奇聽了之後沉默,氣氛緊張。他是否會回答兩段失敗的婚姻、惹人爭議的多起醜聞,或過去備受質疑的政策呢?不,他沒有。
「體重最令我難堪。」
場面頓時變得尷尬,金里奇打圓場地說:「噢,這全是個性問題,我有游泳的習慣,我吃有益健康的食物,但我一有機會,不是喝健力士啤酒就是吃冰淇淋,然後再大睡一覺。」
這是個令人難忘的時刻。即使是位居權力巔峰的紐特.金里奇,內心深處也有個最大的弱點,而這個弱點竟然是他身上的脂肪。
脂肪真是可憐啊!如此遭人咒罵、鄙視與厭惡。它揭露了人們貪吃、無法自制、自尊低落與自卑等黑暗面。我們只想殲滅它,就算不能完全消滅,也要減得越少越好。
人們為了擺脫脂肪,花費數十億元購買減肥食品與書籍、上健身房、吃減肥藥、參加減重諮詢及相關療程。事實上,人類在抵抗脂肪的戰役中所投入的成本,比反恐行動的經費還要高。二○一四年,美國國土安全部(U.S. Homeland Security)編列的反恐預算共計四百四十七億美元,但人民的減肥開銷居然高達六百億美元,其中還不包含每年用於洗腦大眾只要擺脫脂肪就能過得更好的十億美元廣告費用。美國無疑是個與脂肪作戰的國家。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過不了脂肪這關。如今,脂肪的影響力更甚以往。美國有超過七千八百萬人達到肥胖標準,八百多萬人過重;德國則有半數人口過重;英國、匈牙利與澳洲的肥胖人口也相去不遠。
脂肪也曾一度受人尊敬
雖然全世界的人都痛恨脂肪,但脂肪可能跟結腸、肺臟及心臟等器官一樣重要。
脂肪可滿足我們日常活動所需的精力,如走路、說話、跑步和睡覺等,讓人體即使為了趕時間而不吃午餐、為了宗教信仰禁食或發懶不吃晚餐,還是能正常運作。此外,脂肪也在我們攝取過多食物的時候發揮效用。如果你抗拒不了誘惑而吃了甜點,應該要感謝體內的它替你吸收多餘熱量。脂肪就像身體的中央銀行,管理過多的熱量並在必要時提供資源。它在你享受盛宴時自願擴張,也在必須維持其他器官運作時無私犧牲。
脂肪不僅肩負儲存人體能量的重責大任,根據研究,它還能啟動青春期,促使生殖器官運作、強化骨骼、增進免疫系統,甚至擴張大腦的尺寸。(下次罵別人豬腦時要三思了)
現代人耗費數十億鉅資對脂肪窮追猛打,但並非由古至今的人類都厭惡它。脂肪曾是人類的好夥伴。以游牧維生的先人會囤積脂肪以備不時之需。覓食期間,更仰賴脂肪作為身體活力的主要來源。即使時代更迭、文明進展,脂肪仍舊占有特殊地位,譬如佛陀的豐腴體型即成為其象徵,可說是其主要的獨特標記。中國唐朝西元六一八至九○七年間,陪葬雕塑品刻劃體態豐滿的女性形象,據信可幫助往生者於來世尋得富裕生活。
時間往後推至近期,波提切利(Botticelli)、魯本斯(Rubens)和提香(Titian)等藝術家也都將脂肪描繪成美麗形體的一部分。而今日《時尚》雜誌(Vogue)所推崇的纖瘦身型在過去無處可尋,除非用於描繪貧苦挨餓的人類形象。
即便在美國,脂肪也曾一度受人尊敬。內戰結束後,貧窮人口急遽增加,但仍有一些人努力打出一片天。與世上其他如黃金或寶石等珍貴稀有的資源一樣,脂肪因為變得難以取得,價值自然水漲船高。過去的年代裡,脂肪是富裕、健康與美感的象徵,人人求「脂」若渴。
你可能很難相信,但人類對脂肪的著迷在歷史上有跡可循。一八六六年,知名的「胖子俱樂部」(Fat Man’s Club)於康乃狄克州成立,秉持「心寬體胖」的理念,限制男性必須夠胖才能加入。女性若想成為會員,最好也多參考《仕女家庭雜誌》(The Ladies Home Journal)的增重文章,或一八七八年出版的《邁向豐滿之路》(How to be Plump)一書,養成以豐腴身材為榮的心態。名人不崇尚零號尺碼,反而因多餘的脂肪更受歡迎。
歌手莉莉安.羅素(Lillian Russell)體重超過九十公斤,但她的體型與天籟嗓音同樣受歌迷歡迎,許多女性甚至會在衣服中填塞物品,只為了看起來跟她一樣豐腴。而有老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之稱的「鑽石」吉姆.布拉迪(“Diamond” Jim Brady)之所以受大眾歡迎,不只因為他家財萬貫,更在於他的體重(一百三十六公斤)。

最新發展: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