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空襲」歷史篇:美軍為何要對台灣狂轟猛炸?

「台北大空襲」歷史篇:美軍為何要對台灣狂轟猛炸?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台北大空襲」並非是一場只發生在台北的獨立事件,而是從1944年底開始,盟軍對台灣大規模空襲的一部分。在1944到1945年間,整個台灣從北到南幾乎都曾受到空襲。

所謂的「台北大空襲」一般指的是1945年5月31日美軍對台北市所進行的大規模轟炸。而在今年(2017)由「迷走工作坊」推出了同名桌遊《台北大空襲》。試圖透過遊戲的方式,讓現代人也能重新體驗這個在上世紀曾經深刻影響台北人生命經驗的歷史事件。

其實「台北大空襲」並非是一場只發生在台北的獨立事件,而是從1944年底開始,盟軍對台灣大規模空襲的一部分。在1944到1945年間,整個台灣從北到南幾乎都曾受到空襲。但這段歷史,由於在戰後受到國民政府「抗日」史觀的影響,幾乎不曾在學校的歷史教育中被提到。因此在社會上,很多人要不是沒有聽過這件史實,或是不清楚是誰對台北發動空襲。

日前迷走工作坊在西門町進行隨機街訪,在40位受訪者中,聽過台北大空襲的只有兩位。而答對誰發動台北大空襲的有八位,但其中又有四位承認是自己運氣好矇對,因此真正知道是誰發動的人只佔了受訪者的10%。

什麼是戰略轟炸?

台北大空襲發生的背景,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以美軍為首的盟軍對日本進行的「戰略轟炸」。而台灣作為日本南進的主要基地,自然也成為了轟炸的目標。戰略轟炸在當時是一種相當新穎的作戰方式,他的出現可以追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

根據李德哈特(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所整理的脈絡,德國在1917到1918年間對倫敦的轟炸,雖然規模不大,卻帶給英國政府心理上的強烈震撼。這促使了英國在戰後積極的發展空中轟炸技術,期望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優勢。

當時不只英國,在世界各地也都有敏銳的軍事家嗅到了轟炸技術對未來戰爭的影響力。例如義大利的杜黑(Giulio Douhet)出版了《制空權》、美國的威廉・米契爾(William Lendrum "Billy" Mitchell)出版了《空中國防論》。日本的石原莞爾在《戰爭史大觀》也提到:

在空軍發展下,都市會受到轟炸,而受到損害的不再只是軍人。全體健康男子都須從軍的今日,從既成的觀念來看是徹底的全民皆兵制度,可是社會已經進入了下一個世代。是已經開啟了全體國民捲入戰火中的大門了。

在這樣的觀念下,日本在兩次大戰的戰間期,也開始積極發展空中武力。然而曾令毅在《二次大戰前日軍在台航空兵力發展之初探 (1927-45)》一文中提到,受限於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與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在1936年底前,只在台灣設有「屏東陸軍飛行第八聯隊」。而在1936年後,才擴編為「第三飛行團」。

雖然「戰略轟炸」的概念是從一戰結束便開始發展,但具體的做法、戰術、價值都是到了二次大戰才逐漸從實踐中摸索出來。例如李德哈特提到,在二戰初期英國政府曾經過分迷信轟炸的有效性,認為只要依靠大量轟炸機瘋狂轟炸就能打敗德國。但經歷了1943跟1944年的慘重損失後,英國政府才發現轟炸有效的先決要件是「取得制空權」。

然而在這個摸索過程中也出現了負面的影響,那就是原本轟炸的目標應該限縮在軍事與工業設施。但由於沒有掌握制空權與導航技術的限制,導致轟炸的精準度非常低落。在軍方無法保證準確攻擊軍事設施,民間又因敵方誤擊得怨恨施壓軍方進行報復攻擊的情況下,戰略轟炸的目標逐漸走向「無限制轟炸」或「區域轟炸」等非人道的方向。李德哈特直接批評這種走向為「恐怖主義」:

1942年2月14日,英國轟炸機部隊所奉到的新訓令曾經強調現在的轟炸作戰是「以敵方平民人口的士氣為焦點,而尤其是工廠作業人員的士氣」定為「主要目標」。於是恐怖主義毫無保留的變成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雖然在國會答覆詢問時,還繼續在掩飾其說詞。

對日本的轟炸

而在台灣方面,二戰初期由於日本掌握了西太平洋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因此台灣當時是作為日本對菲律賓與中國發動空中攻擊的跳板。雖然美軍早在1942年4月18日就曾經以航空母艦奇襲,發動「杜立德空襲」(Doolittle Raid)對東京進行轟炸。而張建俅在《二次大戰臺灣遭受戰害之研究》一文中提到,早在1938年2月23、24日,蘇聯派駐中國的志願隊便以中國的南昌、漢口為基地,駕駛SB-2型輕型轟炸機對台北的松山進行轟炸。

Soviet_Aviators_in_China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曾轟炸台北松山的蘇聯志願隊機組員與他們的SB-轟炸機

但在欠缺制空權與持續性的情況下,這種轟炸在政治上的宣示意義遠大於他在軍事上的實質效果。隨著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反攻,尤其是1944年7月馬里亞納群島的陷落與10月拿下了菲律賓的雷伊泰島,使美軍的長程轟炸機能以陸地基地為依託對台灣與日本本土進行持續的轟炸。

台灣當時的航空部隊,從1936年以來經歷數次擴編,到1944年6月已經成為「第八飛行師團」。雖然從編制上看,日本守衛台灣的空中力量似乎越來越強。但隨著日本海空實力在太平洋戰場的大量損耗,尤其是1944年6月間被美軍戲稱為「馬里亞納射火雞大賽」的「菲律賓海海戰」跟同年10月的「台灣沖航空戰」後,日軍在台灣的空軍力量幾乎被消滅殆盡。

AP_441014091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1944年10月14日台灣沖航空戰期間,美軍對高雄岡山一帶的轟炸

在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美軍在二戰結束前,可以毫無顧忌的以轟炸的方式摧毀日本的工業力量。李德哈特談到,過去以中國為基地對日本進行轟炸,會面臨補給困難的問題(當時美軍在中國的空軍補給須利用穿越喜瑪拉雅山的「駝峰」航線進行運補)。因此在馬里亞納群島的機場整備完成前,美軍1944年下半年在整個「日本境內」只轟炸了800噸的炸藥。而在機場整備完成後,光是1945年3月9日到19日十天內,就投擲了10萬噸的炸藥,而到了當年7月投擲的炸藥更成長到3月的三倍。

這段時期也正好是「台北大空襲」發生的時間。

這樣的空襲最終造成了日本有850萬人從城市逃往鄉村,石油的工業產量減低83%、飛機引擎減低75%、飛機結構減低60%、電子裝備減低70%。而光是1945年3月間的東京空襲,就造成平民18萬5千人的死傷。

對台灣的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