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讓讓,你踩到我的床了」:露宿者街頭生存指南

「讓讓,你踩到我的床了」:露宿者街頭生存指南
Photo Credit:Yulin Hua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跟「天地為家」比起來,街頭睡處更適合用「夾縫中求生存」形容:屋簷下哪個角度不會被雨淋日曬?如何找到細縫暗門收納家當?躲避被盤問或騷擾的最佳應對方式是什麼?以上樣樣都是門學問。

文:人生百味(2014陸續發起群眾募資計畫,用簡單趣味的行動與設計,降低認識弱勢者的門檻)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

──Leonard Cohen

若將城市縫隙的可能性撐開,若街頭能展現更多友善,或許便可讓人得以在此稍作休息、重整步伐、不致於無止盡墮落。如果因為常在路邊看到有人席地而睡,就輕易判斷整個城市都可以是我的背包客棧,可是大大低估了街頭生存的智慧。

每一個地點看似隨意,其實都是精挑細選,經歷過幾百次嘗試後得出的最佳結果。跟「天地為家」比起來,街頭睡處更適合用「夾縫中求生存」形容:屋簷下哪個角度不會被雨淋日曬?如何找到細縫暗門收納家當?躲避被盤問或騷擾的最佳應對方式是什麼?以及更重要的—室友選擇,該成群結隊互相照顧或是獨自一人行動自如?以上樣樣都是門學問。

街頭生存,一個包包或行李箱便可裝足日常用品,但這身肉行囊該如何,又該在哪裡好好置放?

城市乍看之下寬敞開放,燈火通明讓人心安,卻也因此無所遁逃。騎樓、橋下、地下道這些常見睡處之間各有什麼特色,社會局又提供了人們哪些協助?民宅好好拆,古蹟還會自體燃燒,這個建築物自身難保的年代,人人都該習得尋覓街頭睡處的一技之長。

評比標準——不看說明,誤你一生!

新點陣圖影像_(2)
Photo Credit:行人出版
新點陣圖影像
Photo Credit:行人出版

資源點一:地下道

新點陣圖影像
Photo Credit:行人出版

埋入城市地底的地下道,許多脫離主流的藝術與社群時常聚集於此,加上許多電影的戲劇化詮釋,不少民眾認定這裡是灰暗的安全死角,平時總盡量避而遠之。但對街頭生存者來說,鮮少人走動的地方反而相對安全,雖然距離廁所、商店較遠,生活不算方便,但至少不用擔心被騷擾或投以異樣眼光。

靠近車站的熱鬧區段,地下道內室友大多三兩成群,彼此不一定認識,但偶爾也會為對方留份便當或協助看顧行李。雖然地下道整晚亮燈,不過若群聚而居便也需要遵守所謂「門禁」,一些地方固定九點後便會盡量鋪平床位、保持安靜。若是想要清幽生活的話,可以選擇遠離鬧區的區域,通常也有一人享有整條通道的「福利」,但人身安全與行李保護上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地下道恍若一個地下社會,外在看來荒唐,卻使一群人得以稍微安穩入眠。

使用者心得

  • 阿明,40歲,打零工

之前在找不到工作又沒有補助的時候,我就睡在進入車站的地下道。

那裡有很多人睡,雖然不是全部都認識但感覺還是比較安全,因為大家都怕東西被偷,如果非得去上廁所或外出,就會請旁邊的人幫忙顧一下。地下道的床位沒有固定的,大家會遵守先來後到啦,有時候晚到真的就沒地方睡了。不過也沒聽過床位被占就吵架的事,真的沒辦法的話,外面車站外牆還是可以睡人的。

我睡的那個地下道平常是給人走的,大家會盡量把行李收起來,總不能工作的時候提著大包小包嘛,行動不方便,老闆看東西這麼多也不一定想用你,不見了誰來負責?你看很多人的行李一大堆,我都會維持一個小包包的量,東西越精簡越好。去教會吃飯沒有碗怎麼辦?商店都有免洗的啊,能少帶一點東西就少點負擔。

後來領到重度傷殘補助後,我就開始睡網咖了,比較好睡,也比較不會被打擾。地下道只要被檢舉,警察就會來臨檢,看看你的身分證啦,勸導你不要睡在這裡啦,有些人就會怕嘛,因為說不定他剛好就被通緝。被通緝也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啦,因為是在老家被通報的嘛,不過人都已經失去聯絡多少年了。對了,之前行李放在車站常被人嫌棄、當垃圾丟掉。在網咖可以租置物櫃,不會被趕,我覺得這樣舒服多了。

新點陣圖影像
Photo Credit:行人出版

資源點二:騎樓

新點陣圖影像
Photo Credit:行人出版

騎樓的所有權屬於地主,但法律上仍有規定必須開放讓大眾使用、穿越,於是此處便成為了街頭生存的灰色地帶。入夜後,不少尋覓睡處的人會選擇在此落腳。除了有可遮風避雨的屋簷外,靠近住宅區治安較為穩定也成為考量因素。但若太靠近高級地段,有時反而容易被附近住戶通報檢舉。

由於城市中許多房屋一樓會作為店面商用,街頭生存者長久以來也逐漸與店家養成默契:在打烊鐵門拉下後,生存者才會鋪起紙板睡袋,並在次日早晨店家準備營業前離去。互不干擾的狀態下,一些經營者選擇睜隻眼閉隻眼,但若因生活習慣造成髒亂,便會引發與附近居民對立的緊繃狀態。

「這裡離便利商店很近啊,哈哈!」一位街頭生存前輩爽朗大笑。說得也是,在互不相識的都市中,有個可借廁所借熱水買宵夜的好厝邊,也算相當難能可貴。

使用者心得

  • 雯雯,22歲,大學畢業生

我在三一八運動時期曾經和朋友一起睡過立法院附近,一次在騎樓,一次是馬路。那時候立法院周圍被封起來,場內應該都是有共同理念的人,我又是跟朋友在一起,感覺相對是比較安全的。但即便如此,睡覺時仍然感到相當不安,附近有不少走動的聲響以及各種雜音,同時也會怕自己發出聲音打擾到旁邊的人,整晚都很淺眠。我們沒有準備睡袋,只用外套蓋著。騎樓地板很硬,很不舒服,而且旁邊路燈的光線也讓人睡不太著。

  • 證傑,30歲,新創公司專案執行

十幾歲的時候,我因為跟家人鬧得不愉快而決定離家出走。那時沒錢就去夜市撿東西吃、在百貨公司廁所擦澡。

我通常睡在夜市或車站一帶的騎樓。當下的心情,其實除了一些人的側目會造成壓迫感之外,倒是沒有其他想法或感覺。在街頭睡袋是奢侈品,只能多披些衣服,我會拿外套蓋著頭,一方面是畏光,另外,也是有點怕被人看吧。各種原因造成的淺眠,使我到了早上六、七點就會自動醒來,接著便匆匆離開。另外,為了躲臨檢,我常常凌晨一、兩點才回到騎樓,睡眠時間約四、五個小時,不過當時還年輕,體力上並沒發生什麼問題。平時在街上流浪就是走走晃晃,或是去DVD出租店外看免費影片、打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