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無法完結的東京審判:應當領導戰犯釋放的美國,為何陷入最不利的位置?

永遠無法完結的東京審判:應當領導戰犯釋放的美國,為何陷入最不利的位置?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京審判雖是國際問題,然而做為日本國內問題的部分,卻永遠不可能完結。

文:日暮吉延

遭遺落的美國

原本應該領導戰犯釋放的美國,卻於一九五六年陷入同盟國當中最為不利的位置,這實在是相當諷刺。事由如下:

一、在日本國內,甲級戰犯的大人物們獲得釋放,但乙丙級的下層士兵卻仍被迫過著痛苦的牢獄生活,對美國採行「雙重標準」的責難聲浪很高。

二、荷蘭、澳大利亞、英國等三國於一九五五年面對美國政策變化時也感受到那份焦躁,因而加速了乙丙級戰犯的釋放。帶來的結果是,一九五六年末,巢鴨監獄一百一十五名乙丙級戰犯中,有八十五名都是與美國有關的犯人。

荷蘭以拘留問題的補償作為交換,一九五六年八月十五日假釋了最後的乙丙級戰犯。英國方面,最後兩名受刑人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一日因減刑的服刑期滿而獲得釋放。澳大利亞在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一日,由訪問日本的孟席斯首相向岸信介首相傳達釋放乙丙級戰犯的意思,接著又有日本與澳大利亞締結貿易協定的影響,同年七月四日為止,澳大利亞已經赦免所有戰犯並加以釋放。

三、抑制日本戰犯釋放的德國因素也產生了變化。因為美英法三國個別成立了戰犯赦免的審查組織,美國於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設置並開始運作由軍方、高級專員管轄、統整處理戰犯的「暫行假釋赦免委員會」(包含美方委員三名、西德方面委員兩名)。一九五五年五月五日,隨著《巴黎協定》生效,西德的國家主權恢復;同年八月英美法共同組成「混成假釋赦免委員會」(美英法委員各一名,西德方面委員三名),美國的「暫行假釋赦免委員會」也因而取消。此時美國國務院也開始思考,從西德重建軍隊與加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角度來看,繼續監禁戰犯恐怕會產生危險。

加上原本德國人戰犯就比日本乙丙級戰犯人數來得少、刑期也較短,在一九五六年三月這段時間,與美國有關的日本乙丙級戰犯尚有一百三十六名,而德國的非主要受刑人已經減少至三十餘名。

四、因為日蘇恢復邦交。當蘇聯共黨第一書記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於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共產黨大會上報告「史達林批判」後,七月二十五日告知日方,將在「刑滿前釋放」第一批包括瀨島龍三等「戰犯」,而載運這批人的歸國船隻,也於八月十九日從日本舞鶴進港上岸。

接著於十月十九日簽署(十二月十二日生效)的《日蘇共同宣言》第五項,記有釋放「所有受有罪判決的日本人」,條約生效後的十二月二十六日,蘇方歸還遭拘留者與全部「戰犯」。至此,就連蘇聯的腳步也都超越了美國。

以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為期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岸信介內閣成立時,面對的即是上述這種背景環境。在內閣成立前的一月三十日,群馬縣美軍演習場發生了美軍威廉.吉拉德(William Girard)射殺日本農家主婦的「吉拉德事件」(Girard Accident),引起日本人激烈的不滿情緒(受美國大使館委託辯護的,是前東京審判辯護律師林逸郎與三文字正平)。不過岸信介巧妙利用這股反美情緒,等到訪美結束後隔月的五月一日,便向新任的駐日美國大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二世(Douglas MacArthur II,麥克阿瑟的外甥)要求「儘早假釋乙丙級戰犯」與「甲級戰犯減刑」。

此處所謂的「甲級戰犯減刑」,是指將刑期減少到指定日期為止,超過該指定日的刑期,當作減刑部分折予受刑人。岸信介這樣做其實是為了賀屋興宣————下一屆大選時預定要成為自民黨候選人的盟友。會這樣做,是因為即便賀屋興宣在假釋期中應該也能如橋本欣五郎一般成為候選人,但大概是考量到在制度上仍屬受監視觀察,在社會中服刑的假釋身分,對賀屋來說仍太過屈辱之故。

國務卿杜勒斯承諾了這項甲級戰犯減刑案,更進一步提案將乙丙級戰犯假釋審查業務也委託日本執行、審查結果再由美國同意的新手續程序,此案也於一九五七年六月十八日獲得美國總統認可。換言之,此案即是保留司法審查的形式下,從「司法性解決」轉換為實際上的「政治性解決」方案。

這是美國政策「最後的變化」。隔日起的日美會談中,雙分也對此方針取得彼此諒解。第一,美國身為最後一個仍監禁戰犯的國家,帶有一定的焦躁感;第二,還帶有支援岸信介來協助日本政治安定化的意圖。雖然說是因為上述兩項因素而進行政策轉換,但其實已經等於是必然的結論。

美國務院針對甲級戰犯減刑案向相關各國詢問意見時,狀況又是如何的呢?法國因擔心會連帶影響釋放德國人戰犯等因素而一時有所躊躇——美英法至一九五八年為止將德國非主要戰犯全員假釋或釋放——加上菲律賓(於前一年七月也批准了《對日和平條約》)相關九國於一九五八年三月七日,同意了十名甲級戰犯(南於一九五五年,橋本於一九五七年過世)的減刑措施。

如此一來,甲級戰犯受刑人在一九五八年四月七日,獲得「至同日服刑時間點為止的減刑」,終於服刑「期滿」。四月二十八日「東京審判辯護律師團解散儀式」於日比谷的松本樓舉行。賀屋於五月二十二日成為「保守合同」後首次大選的自民黨候選人,在東京三區以第一位當選(一九六三年七月起大約一年左右,擔任池田勇人內閣的法務大臣)。

乙丙級戰犯的部分,透過前述的新手續,在一九五八年五月三十日,最後與美國相關的十八名戰犯也獲得假釋,六月二十一日歸國援護局次長美山要藏出席了巢鴨監獄的「閉所儀式」。但,若照原先規定終身刑的刑滿得等到一九八○年,乙丙級戰犯的剩餘刑期也與甲級戰犯相同,都減刑至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便算期滿。以此日為界,所有的戰犯刑期都告結束。完成所有戰犯釋放,是岸信介內閣潛藏的一項政績。

「戰犯」變成脫離現實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