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何法官會判太陽花學運無罪?讓我們先來溫習一下何謂「公民不服從」

為何法官會判太陽花學運無罪?讓我們先來溫習一下何謂「公民不服從」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詩人梭羅是現代公民不服從運動的重要起源者之一,他認為,當人們基於良知,反覆思索政府的政策,如果發現政策不符公平正義時,那麼應該秉持個人良知,拒絕遵守配合此項政策。

我想,問這些問題的人,並沒有搞清楚公民運動的本質,公民運動所要發出的,並不是大多數人的聲音,而是良知的聲音,縱使只是極弱音。

美國詩人梭羅(Henry Thoreau)是現代公民不服從運動的重要起源者之一,他認為,當人們基於良知,反覆思索政府的政策,如果發現政策不符公平正義時,那麼應該秉持個人良知,拒絕遵守配合此項政策。

公民不服從來自於民主缺陷,因為由多數民意統治的民主社會並不保證所有的公民都能得到公平正義的對待,相反的,多數支持的政府更可能利用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來進行不正義的統治。

為了避免這樣的不正義,所以人民可以對不正義的國家機器加以反抗,公民不服從的出現,更加證明了這是個民主的社會,正由於民主有其必然的缺陷,所以公民不服從有其必要性。

所以,當有人說現在的政府是多數民意選出來,如果你對政府的政策不滿意,你可以在以後的選舉中加以教訓,這樣的說法只是片面的,因為不正義的多數政府,正是權力濫用的根源。

當你認為選舉出來的政府,無論做什麼事都是代表民意與正義的時候,民主的致命缺陷就會顯現,公民不服從是成熟民主社會才有的現象,只有選舉而沒有人民意志展現的社會,比非民主國家更可怕,希特勒就是人類史上最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既然公民運動的本質是反抗不正義的政府,那到底是由誰來認定政府是不正義的呢?少數的聲音不能代表民意,多數的聲音又不見得正義。其實問題很簡單,我們要聽從的並不是多數或少數的聲音,而是要聽聽良知的聲音。

梭羅認為,這世界上不能期待每個人都有良知,但是只要有一個人發自良知的認為他應該站出來反抗政府,那麼只要持續曝光,他的行為就有可能影響並喚起更多人的良知,進而形成集體的力量,最後足以改變既有的法律或是政策。

不一定是要有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同才能被稱之為良知,例如美國的黑人運動,黑人其實只佔美國人口的少數,台灣的大埔案只有人口不到2%的人反對土地變更。

當然,也有可能多數一方的良知被忽視,例如印度的獨立運動,或是南非的反種族隔離,都是少數統治者在進行不正義的統治,這些運動的結果顯示,聲音的大小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你有沒有為了良知挺身而出。

所以我們回到原來的問題,不論服貿議題本身的實質內涵究竟為何,只要你是發於良知的思索,想要去反抗一個你認為不是正義的法律或政策,那怕只有你一個人,都應該受到鼓勵。

你的良知所發出來的聲音不見得一定都正確,站出來不見得是對的,可是因為透過這些反抗的議題,真理才會逐漸浮現,但是一個不允許你聽從良知聲音的體制,永遠不會有真理,當你的良知發出聲音的時候,不站出來,你並不會對不起任何人,只有對不起自己。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