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夠寫出故事,我必須克服的兩個障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的掙扎主要在於:克服羞恥、罪惡和憂鬱――我想,對於全心投入、與重重小說問題正面迎戰的作家來說,永遠都是如此。而且,當我忙著克服那些困擾時,又會有一些新的羞恥冒出來。
文: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接下來我想集中火力探討這個概念:如何變成能寫出你要寫的書的那個人。我發現,如果討論我自己的作品,敘說我從失敗到成功的故事,便會冒上沾沾自喜或過度自戀的風險。作家以他最好的作品為傲、花很多時間檢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太奇怪或該被譴責的事,但他非得談論不可嗎?長久以來,我都回答「不是」,而現在我回答「是」,很可能代表我的人格有問題。
但我還是要談談《修正》,並描述我變成它的作者所遇到的一些掙扎。首先,我的掙扎主要在於:克服羞恥、罪惡和憂鬱――我想,對於全心投入、與重重小說問題正面迎戰的作家來說,永遠都是如此。而且,當我忙著克服那些困擾時,又會有一些新的羞恥冒出來。
我在九○年代初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結束婚姻。違背誓言和忠誠的情感連結,對任何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讓我的情況格外複雜的是,和我結婚的也是作家。雖然當年我隱約覺得我們太年輕、太缺乏經驗,還不能締結一夫一妻的終身誓約,但我的文學企圖心和浪漫理想主義戰勝一切。我們在一九八二年秋天結婚,當時我才剛滿二十三歲,我們攜手努力,想要以團隊之姿創造文學佳作。
我們的計畫是一輩子並肩作戰,似乎沒必要擬定撤退計畫,因為我的妻子是個有天分又深諳世情的紐約人,看起來一定會功成名就,或許遠比我早得多,而我知道我絕對有辦法照顧自己。所以我們繼續寫小說,但當我的妻子沒辦法把她的小說賣出去時,我們倆既驚訝又失望。當我的小說在一九八七年秋天賣得不錯時,我感到興奮,同時有非常、非常重的罪惡感。
我們別無他途,唯有開始奔跑,跑遍兩大洲各城鎮。不知怎麼地,我在奔跑的同時,竟撰寫和出版了第二本小說。在妻子為她的第二本小說奮戰時,我卻有了一些成績,我把這件事歸咎於世界的不公不義。畢竟,我們是團隊――我們要聯手對抗世界――而我身為丈夫的職責,是相信妻子。於是,我沒有以自己的成就為樂,反倒對世界憤怒和不滿。
我的第二本小說《強震》(Strong Motion),試圖傳達我們兩人活在那個充滿仇恨的世界的感覺。現在回首,雖然我仍以那本小說為傲,卻也看出它的結局是怎麼被我對婚姻的癡心妄想所扭曲。而讓我更加內疚的是,我的妻子不是這樣看。她曾宣稱我從她的靈魂偷取了寫那本書的靈感,這令我記憶猶新。她也相當公道地問我,為什麼我的女主角老是被殺或嚴重槍傷。
一九九三年是我人生最糟的一年。父親垂危,我和妻子花光積蓄,兩個都愈來愈憂鬱。因為希望快速致富,我寫了一部劇本,主人翁是跟我們倆很像的年輕夫婦,他們一起當鴛鴦大盜,差點跟其他人出軌,所幸最終仍幸福地破鏡重圓;永恆的愛情獲勝。那個時候,連我也看出自己的作品被我對婚姻的忠誠扭曲了。但那並未阻止我籌畫新小說:《修正》,一個跟我一樣的中西部年輕人,因妻子犯下殺人罪入獄二十年的故事。
幸好,在妻子和我以自殺或殺人收場之前,現實介入了。現實化為好幾種形式。一是我們不容否認,已經無法住在一起。二是我終於在婚姻之外交到幾個文學上的摯友。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現實形式是,我們急需用錢。既然好萊塢似乎對明顯涉及個人議題的劇本〔以及不幸與《我愛上流》(Fun with Dick and Jane)神似的劇本〕不感興趣,我被迫從事新聞寫作。
不久,《紐約時報》指派我針對美國小說的危險狀態寫一篇雜誌文章。在為那篇文章做研究時,我有緣結識早期的幾個偶像,包括唐.德里羅(Don DeLillo),而我也察覺自己不僅屬於我和妻子的二人團隊,也屬於一個規模大得多而同樣重要的讀者和作家的社群。我有個非常關鍵的發現:我對他們也有責任,也該忠誠。
一旦我對婚姻的封印被如此這般地破壞,事情便迅速崩解。一九九四年底,我們在紐約都有了自己的公寓,終於過起或許二十多歲就該過的單身生活。這本該是輕鬆、自由的,但我仍覺得噩夢般內疚。對我來說,忠誠,尤其是對家庭的忠誠,是一種根本價值。對死的忠誠一直為我的人生賦予意義。我懷疑,較不受忠誠拖累的人,當小說作家會比較輕鬆,但所有嚴肅小說作家在人生某個時節,某種程度都會為好藝術和好人格的矛盾需求陷入掙扎。只要我還已婚,我就會試圖用實作技巧維持「反自傳性」――我的頭兩本小說沒有任何情節取自我的真實人生――並讓情節充斥著智識和社會關心的事項,來避免這種衝突。
當我在九○年代回頭寫《修正》時,我仍在處理一個複雜到不合理的情節,那是之前我力求在忠誠裡安全工作時發展出來的。我有很多想寫「大社會小說」的理由,但或許最重要的是我想當一個才智非凡、善於處世的專家,藉此避開私生活的紛紛擾擾。我又試了一兩年,繼續寫那本大社會小說,但最後,從字裡行間愈來愈不容否認的虛假,我深知自己必須變成另一種作家,才能創作出另一本小說。換句話說,得變成另一種人。
第一個非走不可的是小說的主角,一個三十多歲、名叫安迪.亞伯蘭(Andy Aberant)的男子。他從一開始便是那個故事的「固定裝置」,我想像他因妻子犯下的殺人罪入獄,此後歷經多次「變形」,最後當上美國政府律師,調查內線交易的案子。我先用第三人稱寫,然後,下了很大工夫但完全徒勞地,改用第一人稱。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