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要能夠寫出故事,我必須克服的兩個障礙

要能夠寫出故事,我必須克服的兩個障礙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的掙扎主要在於:克服羞恥、罪惡和憂鬱――我想,對於全心投入、與重重小說問題正面迎戰的作家來說,永遠都是如此。而且,當我忙著克服那些困擾時,又會有一些新的羞恥冒出來。

而一如《紐約客》那篇故事所說,她向來最不想聽到我在半夜爬出臥室窗戶的聲音,以及我一直有多確定自己想當作家――即便在我假裝不確定的時候。但那天傍晚,她清楚表現出她一直在聽。她點點頭,用一種像在做含糊總結的口吻說:「你喔,真是個怪胎。」那句話有一部分表示她盡了最大的努力來認識和原諒我。但從那含混又扼要的內容(和幾乎稱得上輕蔑的語氣)聽來,她主要是在表達:我是什麼樣的人,對她終於無關緊要了。表達:我的人生對我比對她重要;現在對她最重要的是她自己的人生,即將落幕的人生。

這是她送我的最後一份禮物:一道不言而喻的指示,要我別太在意她或其他任何人可能怎麼看我,要我做自己,就跟她,在將死之際做自己一樣。

另一句助益良多的話在幾個月後來自我的朋友大衛.明斯(David Means),那時我正向他抱怨,我快被齊普的性史問題逼瘋了。大衛是真正的藝術家,而他最具洞見的評論,通常也是最晦澀、最詭祕的話。就羞恥這個主題,他跟我說:「你不必穿過羞恥,從旁邊繞過去就可以了。」

到今天我仍無法確切告訴你他所謂「穿」和「繞」的真義,但我馬上領悟:那兩部麥克尤恩早年的小說就是「穿過」,而我的職責,寫齊普.藍博特的工作,就是想辦法將羞恥含納在敘事中,但不被它壓倒;想辦法把羞恥當成一件物體來隔離檢疫,喜劇的物體尤佳,而非讓它滲透、毒害每一個句子。從這一點來想像齊普.藍博特為什麼會在和學生廝混時服用主要療效是消除羞恥感的違法藥物,就只差一小步了。有了這個想法、終於可以開始嘲笑羞恥後,我幾個星期就把齊普剩下的故事完成,整本小說也在一年內竣工。


那一年所剩的最大問題是忠誠。它在我寫蓋瑞.藍博特那一章時竄升得特別高。蓋瑞的外表神似我大哥。比如蓋瑞打算把他最愛的家人的照片集合成冊,我哥也幹過類似的事。而既然我哥是家裡最敏感、最重情的人,我不知道要怎麼取用他的人生細節而不傷害他,也不危及我們的良好關係。我怕他生氣,對於嘲笑他不覺得好笑的一部分現實生活感到罪惡,對於在會被公開閱讀的文本中播送家庭私事感到不忠,懷疑自己為了事業而盜用一個非作家的私生活,不為道德所容。

這些都是以往我排斥「自傳性」小說的理由。但那些細節意味深長,不能不用,我也不曾隱瞞家人我是個作家、會仔細聆聽他們每一句話的事實。所以我左思右想,一想再想,最後和一個有智慧的年長朋友討論這個問題。出乎我意料地,她發起火來,斥責我的自戀。她說的話,跟我媽在我們共度的最後一個午後傳遞給我的訊息類似。她說:「你覺得你哥的生活是圍繞著你轉的嗎?你不認為他是個擁有自己人生的成年人,有一堆比你重要的事要做?你以為自己的影響力有那麼大,大到在小說裡隨便寫個東西就會傷害他?」

所有的忠誠,無論是寫作或其他方面,都只在受到考驗時有意義。作家在剛起步時最難忠於自己――當作家這個身分尚未給你足夠的公開報酬,來證明你有理由忠誠的時候。和親人朋友維持友好關係的好處明顯而具體;描寫他們的好處則無從確定。不過,好處會在某個時候開始均等。於是問題變成:我願意承擔與某個我愛的人疏遠的風險,繼續成為我非成為不可的作家嗎?

很長一段時間,在我的婚姻中,我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到今天,仍有些於我十分重要的關係,我在寫作時必須費心繞過,不能直接穿過。但我已經明白,承擔自傳性的風險,不論對你的寫作或你的關係都是有潛在價值的:其實你是在幫你哥哥或你媽媽或你最好的朋友一個忙,給他們針對「被你寫到」這件事作出反應的機會――信任他們會愛完整的你,包括作家的部分。

到頭來最重要的是,要盡可能誠實地寫。如果你真的愛被你納為題材的那個人,你寫出來的東西就必須反映那份愛。永遠都有當事人看不出那份愛、你們的關係可能受創的風險,但你已經做了所有作家最終非做不可的事,也就是忠於自己。

最後,我很開心地跟各位報告,現在我和我哥的關係比以前更好。當我打算寄給他一本《修正》的樣書時,我在電話裡告訴他,他可能會恨那本書,甚至可能恨我。他的回答至今仍讓我深深感激:「恨你不是選項。」我再聽到他說話,是他讀完書之後的事了,而他的開場白是:「哈囉,強,我是你哥――蓋瑞。」此後,他在跟朋友談論這本書時,毫不掩飾兩人相像之處。他有他的人生,有他的試煉和樂事,有一個當作家的弟弟,只是他人生故事的一塊;我們相親相愛。

相關書摘 ►我和他的友誼故事,就是我愛著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到遠方:「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的人文關懷》,新經典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譯者:洪世民

繼《如何獨處》後,法蘭岑再次以幽默的機鋒與銳利的洞察,帶讀者前往荒島的遠方、觀點的遠方、思想的遠方,以及閱讀的遠方。

在這本深刻的演說和散文選集,強納森・法蘭岑帶著煥然一新的力度回到縈繞心頭已久的主題,包括人和文學。無論是回憶他在賽普勒斯和違法獵鳥者的暴力衝突,省視心中對亦敵亦友的作家大衛・華萊士自殺的感受,或是針對科技如何改變人們表達愛的方式提出動人而風趣的看法,這些文章都實現了法蘭岑「毫不隱瞞」的承諾。出自當代頂尖小說家之手,《到遠方》是部傑出而具啟發性的作品,記錄了一顆獨特而成熟的心靈與自我,與文學和當今一些最重要議題角力的過程。

getImage
Photo Credit: 新經典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