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裁員:媒體人再當社畜就是等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產業和企業統治者很清楚,他們和你勢不兩立。搞不清楚的人是你。
2014年,深夜立院前的中山南路安全島邊,反服貿人群中,一個清秀的陌生青年向我攀談,探聽行動發展。他說有個網媒在準備上線,中港台新聞都做。他是兩位特約攝影記者之一,正在為這家媒體工作。
抗爭期間,電視報紙的新聞,暴露出媒體財團各為其主、因陋就簡的積弊。群眾緊盯臉書上抗爭者、漫畫家等自媒體和網媒,自任發行志工,不斷轉發洗版。我目睹通路改變了,內容隨之一醒,猛虎出柙。那是預告獨立網媒萌發怒長的驚蟄春雷。
不遠傳來了動靜,打斷我們交談。隨著匆促腳步聲、喊聲,人群圍攏過去,青年抓緊相機、拔腿就衝。
那是我初次聽說端傳媒。
2017年,反服貿三周年剛過,臉書已紛傳端傳媒大裁員的慘況。主流媒體照例不報導不評論,封口假裝此事沒發生,假裝新聞業昇平無事。幾十年來,這種假裝還少得了嗎。幾家電視報紙苟活到今日,不就靠著無視現實階級矛盾,營造假象,讓兩岸政商願意置入性行銷來養媒體。置入性行銷,就是電視報紙裝的葉克膜,讓監督機能早已死亡的媒體,苟延殘喘假扮活著,公眾還以為這叫做「自由市場優勝劣敗,願賭服輸」,被「觀眾愛看爛新聞,所以媒體爛」倒果為因的謊言洗腦。這些僵屍媒體占著茅坑不拉屎,危害社會遠遠超過健保浪費。
三年前反服貿的谷底,較諸今日,相形朝氣蓬勃。當年抗爭群眾,因驚覺黑箱事態險惡,震撼、沮喪;但又充滿希望,因為志同道合者就在身邊,互轉新聞提醒著我們彼此的支持。但三年後,當初期待的變革是否發生了。端傳媒重品質卻被拋棄的困境,質問著三年來,媒體工作者們究竟為自己爭過什麼。

媒體困境非因中國或臉書
端傳媒創辦前已傳聞是中資,此刻金主抽銀根,業內揣測中國政權意向;問題實際是台灣產業環境封殺品質創新,重演壹電視在NCC否決上架和各媒體聯手偷新聞的圍堵下,裁員易手。在《蘋果的滋味》紀錄片中,黎智英表示,當初三方競購中國時報的會議上,旺旺集團的蔡衍明,威脅說眾競標者在大陸都有生意,假如妨礙蔡得手,得小心生意受損。另一對手懼怕生意受中國政權懲罰,退出競標。
蔡此言揭露中國政權幕後操控台灣主要媒體,但我未看過其他報導提及,它停留在一個公開的秘密。媒體無力組織知識界、產業界、公務員來回應困境,是否因為無數媒體的資本也有中國生意要顧,忌憚台灣藍綠壓力,而且全憑成本考量行事,所以理所當然犧牲媒體本來該做的事:迎戰衝突,深入核心。
台灣媒體淪亡,豈是臉書或免費內容之過;把怠惰當本分,才是死因。新聞不敢挑戰權勢,媒體畫地自限還想賣新聞,就等於遇到開放市場、歐美中日韓內容都來台競爭了,台灣公司還賣戒嚴時代三台聯播節目等級的貨色,滿心期待發黨國特許壟斷財。
中國因素總最能挑起台灣讀者民族情緒,但這國恥性質的恨與忍,和產業治理剛好背道而馳。藝人周子瑜、戴立忍、導演陳玉勳遭中國打壓,為何壓力巨大?因為相較眾多歐美影歌星、作家名人聲援西藏,不怕中國封殺,封殺了都還有本國和世界市場;台灣工作者卻獨無台灣市場為後盾,產業也忽略向中國以外的世界找生路。台灣產業鏈全線被掏空,逼著工作者仰中國鼻息,結果對任何台灣工作者而言,隨便誰要毀了你,都不需要你真心台獨,但凡有誰說你台獨、你就失業。中國的言論控制能輸出到台灣,工作者的創作自由、言論自由和從業自由,實際受台灣產業腐敗所剝奪。
中國因素,媒體檯面上像佛地魔般不可談論,所以獨佔私下討論,讓產業問題失焦。中國因素,是台灣內部困境的爆發點。中國不是火藥,只是導火線。台灣才是這看不見的火藥庫。

新聞脫離現實
專制是隱形的。台灣顧客對產業腐敗習焉不察,大廠替新創小資本對手設了進場競爭的高門檻,所以本地小創業者根本不構成威脅,受不公平的遊戲規則隔離排除,迅速難以為繼,在無人知曉時就自動消滅。新創外商則在其本國較健全開放的市場得以成長,所以只有在成熟外商、外資來台競爭時,台灣群眾經由比較,才會暴露台灣大廠的保守鄉愿,產品落後時代,只因在產業成長的年代卡到位,與上下游資源結盟,現在靠通路優勢壟斷市場。然後,品質出眾、一枝獨秀的外商,幾年間被台灣壟斷環境所凌虐,終遭大廠同化,消滅其創新能量。有線電視、美日雜誌國際中文版、壹電視裁員易手、端傳媒裁員,無不重蹈這陷阱,在專制環境下被架空、淪為砲灰。
然後,罪魁禍首大廠兩手一攤,告訴觀眾,罪在「台灣市場太小」。
產業可以無恥,觀眾不能無知。病灶首先是產業治理,從業者必須創造公共空間,揭露、協商、團結,遊說立法,遏止劣幣驅逐良幣的低度經濟死亡螺旋。其次是公司治理,媒體內部的專制王朝,面對轉型升級壓力,原該把主權交還給編採內容專業,探討提高哪些品質標準。實際上,資方總以哀嘆不景氣為藉口,來加劇血汗壓迫,無盡要求量產,在內容上侵害編輯台自主。這導致台灣新聞專業,乃至內容專業的變革,被公司箝制、空轉,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面貌,以高速倒退,遙遙拋離中日韓對手。
歐美近現代的商業發展,都建立在政治改革基礎上。台灣經濟實非因專制而繁榮,而是因為繁榮才保護了專制延續。上一波繁榮結束,正暴露了專制的反商業本質。若繼續迴避商業環境民主化,經濟上也就油盡燈枯了。產業願意接納廣告創新者,人們放眼望去也就一個全聯徐重仁,看不到第二家。這難道是廣告界沒創意嗎?不是,只因高階會議裡這些僵屍,專責否決年輕人、確切來說是基層和專業的發言權。
產業和企業統治者很清楚,他們和你勢不兩立。搞不清楚的人是你。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