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甲午戰爭的前奏,日、清兩國在朝鮮的權力遊戲

甲午戰爭的前奏,日、清兩國在朝鮮的權力遊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清韓關於「保護」的方向,過去總是沒有共識,現在雙方意見終於相同,軍事保護權的歸屬,真正回到清朝手上。然而,六月十日卻發生出人意表的事件,原本沈浸在成就感當中的袁世凱,轉而陷入困惑。此時,日軍進入了漢城

文:岡本隆司

防穀令事件

清朝在朝鮮半島各方面都擁有優勢,因此其動向不容小覷。其中,袁世凱的動作也相當值得注意。他相當忠於交付給自己的任務,竭心建立「屬國」的證據。他所期待的成果並未實現,但他並未感到絕望。既然外交方面無法達成目的,那就針對通商、金融等各方面積極主張自身意見。

袁世凱的努力並未白費。西元一八九三年,好兆頭終於出現,他的轉機就是「防穀令事件」。防穀令是由朝鮮地方官發布,暫時禁止穀物運送的命令。過去穀物欠收時,地方官就會下達這項命令,與貿易的關聯不大。咸鏡道在西元一八八九年十月實施的防穀令,也依循前例進行。

Korea-8provinces
Photo Credit: Kallgan @ CC BY-SA 1.0
李氏朝鮮時代的行政區劃分「朝鮮八道」

其中,由日本進口至朝鮮的主要產品是米穀類,根據《日朝通商章程》,實施防穀令,須在一個月前通知日本當局。然而,朝鮮本次卻未在一個月前事前通告,日本官方因此表達抗議。隔年的西元一八九〇年一月,防穀令撤回,但在這段期間,由於禁止交易的緣故,從事大豆出口的日本貿易商蒙受巨大損失。於是,日本要求賠償損失,並與朝鮮政府進行交涉,此事成為公使層級的問題。

即便如此,這仍只是日本與朝鮮之間的經濟問題。西元一八九二年,日本政府任命大石正己為公使,派他前往朝鮮,自此時起,這項問題才正式成為外交重大事件。

大石正己當時三十七歲,是日本自由黨派的政論家。他雖關心朝鮮問題,在外交實務方面卻是一張白紙。日本設立國會後,自由黨抨擊和平妥協的朝鮮政策,政府因此相當困擾。「防穀令事件」正適合用來攻擊朝鮮政策。日本政府優先考量國內聲浪,因此任命大石正己為駐漢城公使。外國對於這個人選,無不感到驚訝。清朝與袁世凱也提高警戒。

「防穀令事件」造成日朝糾紛時,袁世凱靜觀其變。日本派遣大石正己為駐漢城公使後,他卻突然開始介入日朝之間,檯面上的理由是朝鮮負責交涉的官員要求袁世凱幫忙。但袁世凱最介意的問題,其實是大石正己。

大石正己著有《富強策》一書,其中寫道:

朝鮮若欲獨立,應支持我國日本成為東洋盟主,與東洋最為相關的各強國,共同召開列國會議議定之。列席會議之國為日本、英吉利、佛蘭西、露西亞、支那、德意志、亞美利加等七大強國。經此七大強國認同,設朝鮮為保護國,任一國違約,掠奪朝鮮,其餘列國應舉兵問罪,一旦如此,便可立刻鞏固朝鮮獨立之安全。

透過「列國會議」讓朝鮮成為「保護國」,對清朝來說,此事即為否定「屬國自主」,不可輕忽。大石正己因此成為清朝眼中的問題人物。袁世凱在朝鮮亦確認此事,向清朝報告「大石向朝鮮國王直言,若與日本聯手,朝鮮即可達成自主」。報告的內容未必屬實,但袁世凱確實是如此相信,並以此認知著手行動。

若只有大石正己一人或只有日本一國還不足為懼,清朝最恐懼的是大石「聯合」西方各國,支持朝鮮「自主」,而朝鮮將對此產生共鳴,把袁世凱排除在外。處理此事最快的方法,就是對「防穀令事件」的懸案施壓,製造日朝對立,讓大石正己的聲望直落。

大石正己的行為也很粗魯。他不在乎禮儀與慣例,從頭到尾都採取威脅與無理的交涉態度,朝鮮政府因此對他相當厭惡,袁世凱不費一兵一卒便佔得上風,擴大日朝對立。最後,大石正己建議行使武力,甚至發出最後通牒。

防穀令事件的意義

日本與清朝之間,透過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以及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溝通協調,成功避開逐漸升高的危機。在李鴻章勸告下,朝鮮政府答應賠償損失,「防穀令事件」暫且塵埃落定。

事情的結果,乍看之下依日本要求進行,但事實上卻有相當大的分歧。日本政府派遣大石正己,如果是希望由他開啟困難的談判,而非引起更大的糾紛,那就表示日本原先也不想與朝鮮發生衝突。但若是如此,日本選擇大石正己,本身就是個錯誤。「防穀令事件」結束不久,日本召回大石正己,由駐北京公使大鳥圭介兼任駐朝鮮公使,此事亦引發不少爭論。日本招致朝鮮反感,導致朝鮮反倒更依賴清朝,這件事確實出乎日本的意料,但此事背後的意義,當時的日本政府又有多少瞭解呢?

袁世凱因此事獲益匪淺。他做事相當務實,因此本國的上司李鴻章與日本的伊藤博文妥協,他可能非常不以為然。即便如此,袁世凱仍成功讓大石正己返日,並使朝鮮與日本關係惡化。此外,袁世凱赴任朝鮮後,情勢一直岌岌可危,經此事後,他與朝鮮政府的關係反而漸入佳境。日朝關係惡化,意即清韓關係強化,此種做法與馬建忠在西元一八八二年提出的計劃毫無二致。

這個計劃背地裡當然有人脈相助。當年的馬建忠有金弘集趙寧夏等人,此時的袁世凱也握有閔泳駿。閔泳駿當然是閔妃一族,曾任駐日公使。根據史料,他「敬信」袁世凱,但此事並不如表面那麼簡單。閔泳駿自有一套想法,才會接近袁世凱。

無論如何,袁世凱在朝鮮政界得到閔泳駿的幫助,輾轉努力之下終於獲得回報,事態逐漸好轉。「防穀令事件」談判時,袁世凱對朝鮮政府詳加指示,創造出他所期望的局面,此事也是因為閔泳駿,才獲得良好成效。然而,事情尚未結束。

Min_Yeong-hwi_Portrait
Photo Credit: 《조선귀족열전》 @ public domain
袁世凱在朝鮮內部的協助者閔泳駿

東學黨與清朝出兵

於此時,東學運動愈演愈烈。東學是朝鮮的新興宗教,其名稱與西學(基督教)相反,而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佛教、道教,甚至是民間思想。東學教祖崔濟愚自西元一八六〇年起開始傳教,當時即遭到鎮壓,崔濟愚遭到處死。自此之後,東學教轉由秘密結社的方式散播思想,持續進行恢復教祖名譽以及取得合法地位的請願活動。西元一八九三年五月,教徒在忠清道報恩郡舉行大規模集會,批判政府,倡議排斥外國人,教徒閉城自守,不服政府當局的解散命令。朝鮮政府無計可施,只能派遣魚允中到當地緩解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