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聯合航空CEO親特朗普?「超賣暴力趕客」三大可疑或爭議之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超賣暴力趕客」下機事件,觸發全球議論,作者就此提出三大可疑及爭議之處。
先交代事件來龍去脈,務必看完兩段影片
一件看起來平常不過的事,其實沒那麼平常。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 UA)原訂由芝加哥飛往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期間UA稱超賣機位,必須要讓4名機組人員登機,唯有透過看似平常的利誘方式,承諾「會向每人賠償400美元、安排入住酒店及改搭周一的航班;到登機後再提出讓座,更將賠償提高至800美元。」
怎料沒人願意下機,UA便指電腦隨機抽籤請4名乘客下機,結果其中一名69歲亞裔乘客不肯,遭3名機場警察暴力拉倒,撞傷頭部血濺,惹來全球哄動。目前,事件除了各方聲討之外,演變至外國華人老闆指令員工不得乘坐UA作為回應。
若要如實了解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暴力驅趕華人乘客一事的嚴重性,莫過於直接觀看以下兩段影片:
整合不同資訊之下,我們需要思考幾大問題:
- 到底聯合航空是否符合程序
- 事件有否種族歧視嫌疑
- 其他可疑之處
到底聯合航空是否符合正常處理?
就第一點而言,表面上「超賣機票」是航空業常態,為免乘客臨時訂位或取消,航空公司為成本效益超見,都保有數個超額位置,最終有剩位置多出的乘客便可補上,若真的爆滿,最遲登機的乘客便被安排其他航班。實際較小機會到乘客全部登機之後,才強行要乘客下機,即使遇上登機後附帶賠償、優惠安排,也遠未至於對方拒絕之下要暴力對待,應積極以協商解決。
事件之中,該名亞裔乘客其實有交代拒絕下機的理由,稱作為醫生有必要趕及為病人看診,已表達需要,絕不應遭如此暴力對待。而且,Yahoo財經撰稿人沃爾夫(Ethan Wolff-Mann)根據規定推斷:「航空公司暗地裏有排列人選的先後次序,若乘客是黃金或白金乘客、提早辦理登機手續又或頻繁乘搭其航空公司,將會有較小的可能在有關情況被要求下機。」意謂UA官方表示的隨機抽籤大有「語言偽術」之嫌。
事件有否種族歧視嫌疑?
就第二點而言,雖然航空管理局已將涉案警察「停職候查」,詳細內情需待調查結果才可確實,但是,我們仍可憑清晰的影片內容對比芝加哥警方的說辭稱「警員請該名乘客下機時,他只是『不慎跌倒』」,完全不符合事實,難以取信公眾。
儘管UA 行政總裁米諾(Oscar Munoz)表面為事件致歉,又反稱「(受傷的乘客)帶來更多混亂,又愈加好鬥」(disruptive and belligerent),難免令人感覺附帶「種族標籤」,聯繫「凡是華人多惡意搞事」的刻板印象。
甚至,筆者目前大膽判斷那位施行暴力的前線警察相當有「種族歧視」的嫌疑,假如事件中是身穿西裝的白人自稱醫生,警察真會以如此暴力強拖下機嗎?確實令人非常懷疑。
事實上,早在特朗普未當選美國總統之前,已有不少報導議題美籍華人 / 亞裔在美國很可能因歧視問題,愈加政治冷感,雖然他們人數不斷增加,卻只有三成人表示有競選隊團接觸他們;同時,有指不少華人文化習慣服從權威、避免爭議和衝突,也間接令他們的權益備受美國主流社會漠視。去年10,美國Fox電視台記者瓦特斯(Jesse Watters)到紐約唐人街訪問某華人對中美關係的看法,期間問對方:「(你販賣的)這些手錶是偷來的嗎?」,事後即使記者受批評而道歉(稱僅為娛樂),亦可從他這種不自覺的玩笑滲出對華人欠缺尊重的情況。尤其現在特朗普當選總統以後,會否擴大國內種族衝突,值得關注。
有其他可疑之處嗎?
就第三點而言,整件事確有「耐人尋味」之處,首先,航空公司機組人員登機這件事理應有慣常「劃位」,甚麼原因這次必須特意騰出一般乘客座位?如果是特殊情況,必須臨時騰出座位,即航空公司安排失當在先,未有妥善處理,何以態度如此強硬,不以誠意好好協商?
加上,UA CEO不久前才獲公關業界獲雜誌《PR Week》好評,何以發生如此事件後卻又如此強硬,他更補充強調:完全站在員工一邊,即覺得他們沒做錯?假設先不揣測他個人政治立場是否親近特朗普(但很有可能),也令人懷疑所謂「機組人員有需要」是否隱瞞了其他事情。由於此事愈來愈顯得黑白分明,倒愈讓人們理解此刻熱烈提出杯葛聯合航空的情緒。
你可能有興趣看:
參考文章:
- 聯合航空客機超賣無人肯讓座機員 華裔醫生被打暈血流滿面拖落機(香港01)
- 【聯合航空事件】機票超賣屬常態 (不)想被請落機有法(香港01)
- 僑社憤怒 華裔老闆:公幹不准搭聯合航空(東網)
- 聯合航空CEO指摘華客搞事 網民更火滾(東網)
- 聯合航空CEO撐員工無做錯 fb聲明「吸嬲」5萬(Topick)
- 專訪:「華人政治冷感因長期歧視」(明報)
- 美國Fox記者採訪玩笑開大了,引發華人團體抗議種族歧視(端傳媒)
核稿編輯:歐嘉俊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