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門的世界》童年版?部落客上傳女兒認錯畫面,教養界線遭質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部落客「鰻魚家家酒」在臉書分享自己和五歲女兒互動的影片,最近一則《家人客人大不同》的短片引發教養發式的爭議,以及父母在網路上公佈教養過程的界線。
一則母親教育女兒的影片最近在網路上引發討論,經營臉書「鰻魚家家酒」的鰻魚媽媽,從2015年開始分享與五歲女兒「鰻魚」(Maya)的互動,以及教養學習的心得,有廣大的家長支持者,也接洽商案合作。11日在東森新聞分享「家人客人大不同?」的短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教養方式的界線。
影片內容是某周末媽媽發現鰻魚在客廳玩,身旁是被貓打翻的飼料桶和散落一地的乾糧,而女兒視若無睹,母親於是分享如下的教育方式:
當下,一個念頭閃過,選擇不再像往常「下指令」要求鰻魚去收拾;直接把鰻魚叫到跟前,詢問她:「你知道家人和客人有什麼不同嗎?」如預期她回答我不知道。
我花了點時間讓她明白之間的差異。我說:「家人是要互相幫忙的,家人是要分攤家事的。家裡所有的事情,都叫做『家事』;除了將自己份內事情做好外,還要主動做能力範圍內可以完成的工作,像領包裹、擦桌子就是你現在的能力可以做的。」「家人,互相幫忙才能夠讓一起生活的地方變得更好。」
「客人,就是來吃喝玩樂,不用幫忙做家事的人,玩完就會回家。」這樣,你分得清楚自己是家人還是客人了嗎?」這個事件到此為止。
影片開始媽媽問哭泣的女兒鰻魚,需不需要機會改變她的行為。女兒表示,「需要,最後一次機會我一定能做到。」「我知道我要改變,妳其他今天沒有罵到我的行為,知道我也要改變。」
母親繼續問:「哪一些事情需要改變?」
女兒回應,「就像收玩具那些事情要改變,不是收完之後就丟在那裡,然後就不管它。然後就是妳來收。這樣根本就不是家人應該做的事情。」
母親隨後和鰻魚確認「家人」和「客人」的差別,鰻魚的回答和母親上述無誤,母親在影片結束的字幕表示「爸媽願意孩子會聽懂道理的!」
自由報導,鰻魚媽媽表示,自己過去曾教導鰻魚「家人」與「客人」之間的差異,並且不斷告誡「家人要共同分擔家務」的觀念。她的教育理念受到網路上許多網友的推崇,不過,卻也有網友發現,影片中鰻魚顯得十分壓抑、害怕犯錯,抨擊鰻魚媽媽這樣的行為是「家庭情緒勒索」。
有網友留言質疑:「您好,這孩子教的很好,她的反思很早熟!只是我擔心的是,當孩子越來越大時,開始有了獨立思考,20歲回頭看到這些影片公諸於網路世界時會怎麼想呢? 請問妳是愛自己的女兒還是愛自己的管教方式?謝謝!」
鰻魚媽媽則回應表示,「但每一個孩子特質與個性都不同。有的孩子非常害羞,有的孩子天生就需要活在舞台上。所以它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三立報導,有許多粉絲支持鰻魚媽的觀念教育,也有人大讚鰻魚年紀小但思想成熟、說話也很有條理,但有網友則認為這樣的教育是恐嚇、情緒勒索,會造成孩子的壓力,也有人質疑,將小孩痛哭懺悔的影片放上網路,並未顧及小孩的隱私和心情,不知孩子長大後會作何感想。
鳴人堂的專欄作者溫朗東在臉書上質疑,「把親子的教養透過自媒體劇場化,與新媒體簽經紀約,把缺乏自主能力的人類當成是內容產品的產出工具,這不是當代的『楚門的世界』嗎?」他並指出「孩子不是產品,你也不是產品經理。」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也在臉書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她指出「先不談管教內容&方法的對錯,僅僅換位思考,想像一下這位媽媽做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放在大人身上,我們可以接受嗎?」
何琦瑜認為,即使初衷是為了幫助他者,多數人不會將這樣的歷程放在網路上,「因為這是一個極尷尬的隱私的歷程,任何一個有自由意志的,跟我有良善關係的,健康的成人,都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對待。」
她認為,成人不可能將員工做錯事被而主管在旁教誨,員工哭得唏哩嘩啦的懺悔影片放上網,只是為了示範什麼是好的管理。或者是把朋友、或是親密愛人真誠認錯道歉的歷程,拍成影片po上網,只是為了傳遞某種價值觀。她寫道:「為什麼,我們可以容許並讚賞,讓自己的孩子在FB上活生生的揭露這個難堪的歷程?」
何琦瑜呼籲如果讀者不想個小孩的傷害被擴大,也應該停止傳閱這樣的影音,成為共同加害人。
衛福部也在2015年針對社會公眾人物在大眾傳播媒體,披露諸多未成年子女的個人隱私問題,為此衛福部希望「愛孩子」不要在媒體上暴露孩子的隱私,讓孩子有一個無憂無懼的成長空間。
鰻魚媽媽在自己另一則影片《媽媽不是佣人》的介紹寫道,當初拍攝影片的初衷就是呼籲「媽媽不是佣人」的教養理念,而影片「意外引起超過300 萬個瀏覽與10 萬次以上的分享和讚,後來也造成這個粉絲頁的成立。」
她表示自己不反對或是禁止女兒使用3C用品,「不想過度保護孩子,只想趁著我們還幫得上忙的時候,趁著他們還緊靠在我們身邊之際,透過共同參與的方式,透過將數位化技術融入日常生活與日常教養的方式,協助孩子具備正確的態度、習慣及能力。」
她表示,「家家酒」代表我們對幼兒學習的態度與核心的方式,始終是由小孩的角度出發。
核稿編輯:羅元祺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