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五個原則判斷你是否對文本「過度詮釋」

《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五個原則判斷你是否對文本「過度詮釋」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做出了「過度詮釋」,什麼時候沒有?我怎麼知道我上面的解讀是對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要用什麼東西當作「正確詮釋」的標準?

(三)思路一致原則:在同一篇文本中,如果我們用某一種思路詮釋A細節,則所有同類型的A1、A2……細節都必須符合這個思路。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認為某作品中「藍色窗簾」是重要的象徵,那如果在別處出現「紅色窗簾」,則它也必然是重要象徵,否則我們的詮釋可能就是有問題的。

(四)無矛盾原則:就算一種詮釋可以解釋文本中大多數細節,但只要有一個細節和此詮釋矛盾,這個詮釋就是無效的。

(五)合身原則:一個詮釋越是能解讀出該一作品的獨特之處,而不是泛泛適用所有作品,就是越好的詮釋。比如說,「這部作品表達了人性」可能符合以上所有原則,但因為基本上可以解釋所有的作品,毫無特殊性,所以就是一個不合身的糟糕詮釋。

當我們做出的詮釋可以通過這五條原則的檢驗時,就能比較有把握地說我們的解讀是合理的。同理,一般讀者憑直覺所能感知到的意義,大致上也不會超過這個範圍。一個熟練的創作者也能依此進行「逆向工程」,檢視自己的故事是否能獲得預期的效果。

本章的案例〈敬告彭明輝教授:一個說故事的小常識〉談的就是一個「過度詮釋」的案例,而且是刻意的、帶著惡意的過度詮釋。此一詮釋方式雖然不可取,不過在實務上,若在處理歷史、政治相關的題材時,我們都必須做好面對此類惡意的心理準備,並且知道如何反擊這類說法。

相關書摘 ►《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為什麼要「把世界當小說來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大塊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朱宥勳

在製造導向的傳統社會,文學被視為不實用,小說的虛構性質被認為虛無飄渺。但進入了資訊時代,文學卻是資訊領域的萬神殿,故事與小說則展現人類如何洞悉世情、掌握人心的精髓。身為小說家也是評論者的朱宥勳,提供了我們理解並掌握資訊世界的技術,就是「把世界當小說來讀」。

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技巧與現實不相關,即使知道了也不會用,就像遍覽武學經典卻不知如何使用的王語嫣。朱宥勳示範如何讓這些技術扎扎實實地放進現代社會裡運用,並獲得實際的效果。這些文學技巧真的有點像是武術。如果你想影響某些人的人生,一身武藝絕對可以派上用場。而如果你心存良善,多幾套拳腳功夫也可以幫助你自保。你可以拿這套技術去賺錢,去推行理想,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也可以拿來抵禦每天每天轟炸你的成千上百資訊,讓你做出的每一個選擇真的是自己的選擇,而不只是糊裡糊塗的一陣熱血上湧,莫名其妙就被摸頭而不自知。

朱宥勳 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_立體
Photo Credit: 大塊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