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八田與一銅像雖被破壞,但幸好台灣人的記憶開始延續了。有形的銅像能被毀壞,無形的情感卻無法動搖。——只會因為外界惡意的破壞,而更加強與歷史的連結羈絆。如果今天的悲劇能讓更多人了解八田與一的事蹟,那麼我們的淚水,就有價值。
文:活水來冊房
上大學的那年暑假,我第一次聽到「八田與一」這個名字。
水圳是早就熟悉的了。我的故鄉,嘉南平原上的農村,大小水圳如同動脈流經大地,野孩子們也常相招去水圳玩水。但是,我已經準備要讀大學了,在國小、國中、高中的課本中,卻沒有一字提到故鄉的水圳是誰建造的。
當時我和父親正在合編《台灣詩三百首》,家父選出三百首台灣古往今來他認定的傳世之作,逐字台語標音,然後交給我註釋和賞析。這疊書稿完成不久,市面上突然冒出許多類似詩選,更有《全台詩》集大成的浩瀚工程起始,遂打消出版的念頭,至今手稿仍靜靜躺在書櫃上。
書雖沒出成,倒也不打緊,出了也只是書市多一本「票房毒藥」罷了。真正的收穫在於,我在逐字爬梳整理台灣詩的過程,有系統地認識了古今傳統文人及其作品,包括了他們所歌詠的寶島風情、故事、人物。
包括八田與一。

應該是註解這首詩的時候吧:
大圳巨壩奪天工,縱貫嘉南處處通。萬物向榮流德澤,農村擊壤樂堯風。
出自戰後詩壇俗稱「烏皮的」之工具書《台灣擊缽詩選》,作者是鄭海涵。
同題〈嘉南大圳〉還有另一首謝喜三的詩:
建壩艱難不計工,嘉南農戶沐深功。為懷當日技師苦,千古烏山像鑄銅。
為了註解這些詩,我去翻找了原本不認識的這些人這些事。八田與一,今天連小學生都知道他是誰,但課本沒有講得更清楚的是,除了嘉南大圳——台北的下水道工程、桃園的桃園大圳、南投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台南自來水計畫、高雄港建設,從北到南,都有他的足跡。
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嘉南大圳,興建的起因是嘉南平原雖然廣闊,但原本大多是「看天田」的荒地,老天不下雨,就沒有水灌溉。

清代雖然統治台灣兩百餘年,但由於採取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並無財力興築水利工程;再者興建水利工程失敗率很高,萬一虧損,官員須自行賠償,因此清代官吏除了少數如曹瑾興建高雄「曹公圳」之外,大多藉口「休養生息」,也不願興建水利工程救助農民。
而八田與一,不惜與上頭抗爭,所需經費幾乎可說是動搖國本的程度,也要實現嘉南大圳的夢想,相比之下何等偉大!
這麼大的水利工程,初提出計畫時,上頭抱持懷疑態度,底下的民眾也曾抱怨興建費用太高。這些九十年前質疑的聲音,非常令人訝異地,至今仍然在網路的某些LINE群組流傳擴大:「台灣農民根本沒有因為嘉南大圳而賺到錢。」
我不知道這是平行宇宙還是曼德拉效應,嘉南大圳的興建令台灣的農產提昇了好幾倍是不爭的事實;就算當時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批評嘉南大圳是為了資本家開設的糖廠而建,但依現代學者的估算,大圳對甘蔗——也就是糖廠的獲益並不大,大圳實質提昇的,是一般農民的所得。(參見古慧雯.吳聰敏.何鎮宇.陳庭妍:〈嘉南大圳的成本收益分析〉,經濟論文叢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出版)
大圳的意義,直接反應在情感上的具體表現是:民眾感念其功績,在八田與一在世時,便執意鑄造銅像紀念。
這尊銅像,並非偶像崇拜或殖民主義下的產物。台灣人在水利工程結束時,往往會建造寺廟祭祀功勞者,如高雄曹公圳的曹公廟、彰化八堡圳的林先生廟、嘉義十股圳的蔡葉二將軍廟等,與其說是信仰,不如說這是台灣人的人情味。
八田與一的銅像,想必繼承了台灣過往水利工程完成後,農民感念建廟的情感。包括剛剛提的那兩首歌詠嘉南大圳的詩作,請注意都寫成於戰後,是一個根本不須拍日本馬屁的時代。
這是跨越了時代、超越了政權的感恩。
或曰「八田與一就是日本殖民政府的幫凶,建設水庫的目的只是讓日本賺錢而已,根本剝削台灣人!」
他身為日本人,處於那個時代,為日本國效力,豈不是正常的事?批評他是為了殖民而建設的人們,根本與戰後告狀說「林獻堂等人在日治時代也當過官方代表,所以是漢奸」的民眾素質一樣愚昧。
喔,所以日治時代領公家薪水的都是殖民幫凶就對了?當時的人一定要跨海幫中華民國建設才不是漢奸就對了?
那我可以再告訴大家一件事:八田與一還真的幫中華民國建設過——1935年,八田與一受聘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顧問技師,赴福建擬定福建省水利灌溉設施計畫書,聘請者就是鼎鼎大名的陳儀。

再說是否剝削台灣人這件事。從紀錄上來看,八田與一未曾有歧視台灣人的紀錄。反倒是建設過程中,他舉家搬至工地與工人一起作息。當國家經費不足必須裁去一半員工時,他認為台人勞工若被辭退,台人全家生計恐怕出問題,因此他先考量辭退日本技師。而水圳完成之日,立碑紀錄十年來工程罹難人員,他也主張名單不可依職位高低排序,應公平依姓名順序排列。
請各位務必留意到:他的偉大,並非建造了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庫,也並非他設計的圳道,長度加起來足足可以繞地球半圈。
而是種種事蹟證明:他是無國界的工程師,真正的人道主義者。
十八歲的我,面對這些資料,真真正正地震撼了。於是我紅著眼眶,一字字寫下這首詩的賞析。這是我人生初次讀台灣史,讀到想掉淚的經驗。
今天八田與一銅像雖被破壞,但幸好台灣人的記憶開始延續了。有形的銅像能被毀壞,無形的情感卻無法動搖。
——只會因為外界惡意的破壞,而更加強與歷史的連結羈絆。
如果今天的悲劇能讓更多人了解八田與一的事蹟,那麼我們的淚水,就有價值。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