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與「一點點愛上」:100年前的日本正在流行什麼?

「蜈蚣」與「一點點愛上」:100年前的日本正在流行什麼?
Photo Credit: old postcard 古絵葉書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00年前的日本正在流行什麼?——當時,竟然是個比現在還要自由奔放的時代!?72個語彙、97種觀點、300幀藏圖,重返大正、昭和——一段日本文化史上最迷人的年代 ♥

文:戶田一康

一、蜈蚣與一點點愛上(百足とチョイぼれ)

在咖啡廳有受到「女給」歡迎的客人,也有被她們討厭的客人。因為是服務業,會有這種情況也是理所當然。女給們會在背地裡稱客人為「蜈蚣」或是「一點點愛上」。而這些詞是什麼意思呢?

根據《新語新知識》,「蜈蚣」是指「在咖啡廳不給小費的客人」,應該是指像蜈蚣那樣令人討厭的客人吧。

《新語新知識》也介紹到與之意思相反,也就是受女給喜歡的客人「チョイぼれ」。「チョイぼれ」指「ちょいと(一點點)愛上了」。究竟是做了什麼,能讓女給「一點點愛上」呢?

據說,答案是「在銀座那種地段的咖啡廳,給5圓小費的客人」。當時,一碗蕎麥麵的價格大約10錢。若有5圓,理論上可以吃50碗蕎麥麵。

也就是說,是否受到女給的歡迎,由小費的多寡來決定。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抱怨:「好現實哦!」但當時女給們的待遇又是如何呢?她們的唯一收入來源,就是客人給的小費,店家多半沒有發給她們薪水。因此「現實」,也是無可奈何的。

螢幕快照_2017-04-18_下午6_43_34
Photo Credit: 光現出版

二、園公=不良少年(エンコ/enko)

「enko」是故意把「淺草公園」的「公園」(kou-en)倒過來唸,也就是「園公」(en-kou)變成「enko」。《新語新知識》裡的說明是「本為不良少年之間使用的暗語,後來普及化」。

「為什麼不良少年在公園玩呢?」或許你會感到疑惑。「淺草公園」的正式名稱為「淺草公園六區」,指東京都台東區的淺草寺南西部一帶。戰前的「淺草公園六區」其實是非常有名的歡樂街。

在淺草有一座於1890年(明治23年)建造的十二層高塔,叫做「凌雲閣」。從當時的標準來看,十二層樓高是非常了不起的高樓,也是東京具代表性的觀光景點之一,但很可惜的是,在1923年(大正12年)的關東大地震中倒塌了。另外,日本第一間專門播放電影的戲院「電氣館」也是蓋在淺草。

在大正時期,有「淺草歌劇」之稱的日式歌劇相當盛行,但也同樣因關東大地震而衰退;到了昭和初期,反映當時事態的「acharaka」(輕戲劇)和「ero‧gro‧nonsense」(大正昭和情色B級文化),開始上演低俗秀,「不良少年」們就像是飛蛾撲火般,深受淺草吸引……

第二章_園公_淺草公園_(1)
Photo Credit: 光現出版
螢幕快照_2017-04-18_下午6_51_26
Photo Credit: 光現出版

三、日光室(サン・ルーム/sunroom)

關於「sunroom」(日光室),《新語新知識》裡只做了簡單的說明:「為了享受日光浴,採用玻璃屋簷或牆壁的房間。」但這在戰前的日本,與被認為是不治之症代表的結核病有關。

以前,結核病並沒有特效藥,一般認為在空氣好的地方做日光浴,能有效治療這個病,於是,有這樣條件的飯店和旅館,常設有sunroom。另外,為了養病或悠閒度假,當時中產階級以上的人有長住溫泉旅館的習慣,這叫做「湯治」。例如藤原審爾的小說《秋津溫泉》(1947年)裡也出現過sunroom。

戰前時代,在虛構的溫泉鄉秋津溫泉,有一間名叫「秋鹿園」的旅館。罹患結核病的美少女直子與祖父母逗留在此。直子總是一個人躺在sunroom角落的躺椅上。住旅館的都是熟客,空氣裡彌漫著親密、安穩的氣氛。有一天,一位名叫岡田的畫家為她畫素描。

一絲冰冷的風穿過全開的窗戶,吹進室內。已成為畫像的少女,其胸部的白色蝴蝶結微微地搖動著。

在戰後的日本社會,結核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但像「湯治」那樣悠閒的習慣和過著如此優雅生活的人,以及描寫這些人的文學作品,好像也跟著消失得無影無蹤。

螢幕快照_2017-04-18_下午6_55_26
Photo Credit: 光現出版

四、無政府主義

關於無政府主義,《新語新知識》中只有辭典式的解釋:「像克魯泡特金等人的主張,否認政府與法律等強權的主義。」沒提到日本的無政府運動。代表性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就是大杉榮。大杉在關東大地震時,被陸軍軍人甘粕正彥殺死。

當時,憲兵大尉的甘粕,毫無根據的以「無政府主義者企圖暴動」嫌疑,強行帶走大杉與未登記結婚的妻子伊藤野枝,以及偶然和他們在一起的六歲姪子,而且無做任何調查,直接在憲兵司令部殺死這三人,將屍體遺棄到井裡。對這個慘不忍睹的甘粕事件,作家廣津和郎發表了文章〈甘粕是複數嗎?〉(1923年)。

如果甘粕是單數,日本還算幸福。但假使不幸的是甘粕是複數,我們一定要嚴厲批評軍隊的偏見,直到他們認錯、回歸正道為止。這就是社會的義務。

雖然甘粕主張他以自己一人的判斷來行此事,但廣津和郎卻看穿這不是甘粕個人的問題,而是甘粕的背後有許多思想一致的人——就是軍隊本身的問題。毫無關聯的小孩都慘遭殺害,國家權力失控,於是他敲起警鐘。可是,除了那一小部分的知識分子,一般大眾都沒發現這起事件的本質,而在終於發現的時候,卻已深深陷入戰爭的泥沼之中。

螢幕快照_2017-04-18_下午6_58_41
Photo Credit: 光現出版
無政府主義犧牲者
螢幕快照_2017-04-18_下午6_59_38
Photo Credit: 光現出版
甘粕事件

五、Madonna(マドンナ)

義大利語的「Madonna」,直翻是「我的淑女」。書上只寫道:「聖母瑪利亞的肖像與雕像叫做Madonna」。「Madonna」為「聖母瑪利亞像」,這算是本來的用法。但在日本,「Madonna」一詞另有別的意思,事實上這個用法也比較普遍,那就是「夢寐以求的美女」。

夏目漱石的《少爺》(1906年)裡有一位美女的綽號叫「Madonna」,這個詞因而變得很有名。《新語新知識》裡並沒有特別解釋到「夢寐以求的美女」,或許是因為原意的「聖母瑪利亞像」早已被遺忘。

戰後日本代表性的電影系列中,有一部作品名為《男人真命苦》。由名導演山田洋次與名演員渥美清的黃金組合,自1969年至1995年總共拍了48部之多,被稱為「國民電影」。這部作品的故事大綱每次都一樣,主角車寅次郎迷戀一位美女,但到最後皆以失戀收場。每次都會邀請著名女優來演出,她們的角色都被稱為「Madonna角色」。如今,聽到「Madonna」一詞,會聯想《男人真命苦》的人也不少,這在基督徒較少的日本,或許也是沒辦法的事。

第五章_Madonna_八千草薰
Photo Credit: 光現出版
八千草薰
第五章_Madonna_志穗美悅子
Photo Credit: 光現出版
志穗美悅子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