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諷刺的是,一個醉心民族主義的群體,高舉國家中心的旗幟去批評別人的殖民心態,至多只是「扛著右(紅)旗砍左旗」而已,從而流露著一股錯亂且怪異的語境。
日人八田與一對台灣水利灌溉工程的貢獻不言而喻,但由於近期其銅像遭促統黨成員惡意破壞,雖然疑犯的政治動機不明,但已經引發輿論的高度關注。除了涉及傳統的統獨的論述外,更涉及「民族主義/解殖論者」以及「日本角色」之間的交鋒,其激烈程度不亞於西方社會於六七十年代新左派與保守主義之間的論辯。然而,這些語境邏輯又反應了什麼樣的虛妄與謬誤呢?
或許,先從各類去殖民主義的主張與台灣當下解殖論者的訴求進行比較,再從批判者的觀點進行某種核對,應可梳理出議題關聯、時空條件與政經環境的荒謬性。
就意識形態光譜而言,各類的反殖民主義的論述為左派思想的產物,都從廣義的馬克思主義、後現代理論與當代西方思潮中尋找到理論土壤與分析框架,差異在於批判的對象(中心),解放的手段與目標有所不同。
古典殖民主義批判的是西方霸權對被殖民國的主權侵犯,因此希望透過民族自決達到政治獨立的目標,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主張與兩次大戰後的亞拉非民族解放運動可視為具體實踐;新殖民論者解構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下的經濟剝削現象,期待透過經濟民族主義或激烈的進口替代政策,擺脫前殖民國「依賴/邊陲」的事實並尋求經濟主權的獨立自主;後殖民論者認為被殖民國即便尋求了政治與經濟主權的獨立解放,但是在西方全球化與文化霸權的宰制下,唯有透過本土化才能尋求身份認同與話語權的解放。
這樣的觀點很煽動與顛覆,因為對於現存的政經秩序存有高度的批判、否定與超越的態度,因此蘊藏了社會動員的能量。
如將目光聚焦台灣當下的解殖論者論述內容,可發現存有若干後現代主義或新左派的軌跡與參照。他們企圖將六十年代學生運動解構的策略與對象,由「西方(歐洲)中心主義」轉移到「中國中心」;前者訴求的是啟蒙人文精神的再現與回歸,後者除了訴求既有秩序的解體與裂解外,卻希望「一次性」解決台灣在政治認同、經濟依賴、社會分配或是身份主體的複雜問題。
問題不在於這些觀點都見諸傳統獨派對於「中國/中華民國」解構論述,而是在於策略上「突顯當下的荒謬」或「衝撞當下的政經體制」外,其實空無一物。基本的訴求比較像是傅科(Michel Foucault)的「哪裡有權力,哪裡就有反抗」的時髦用語,不是馬克思(Karl Marx)階級鬥爭的解放政治學。
就政治解放而言,除北京以外,「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可視為事實命題,至於「中華民國何以成為正常國家」應該從憲政主義、公民社會、兩岸博奕與國際參與得到實現。重點是,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兩岸關係的內涵從終止動員戡亂、歷次修憲內容、台灣前途決議文、太陽花運動、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之說得到豐富與建構,2016年選舉的結果也大致確定了「九二共識」的收場,以及「中華民國是台灣」或「一中一台」的架構。
在此背景下,如果將台灣目前所有困境歸咎於「被流亡的中華民國(中國)殖民」,其實是個脫離現實的遁詞與假議題。此外,替代方案就是「正名制憲」或是依附日台關係或著重對美權力傾斜,豈不在邏輯上陷入虛無主義或是「新的中心與權力宰制」的兩難困境中?

就經濟與文化解放而言,除非台灣徹底改變與資本主義全球生產分工鏈接軌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再著重全球佈局、區域經濟整合或與中國市場維持等距,否則就難維繫經濟成長與社會分配。事實證明,企圖擺脫依賴尋求經濟獨立自主的南美國家面臨「拉美化」困境,即便東亞模式或亞洲四小龍榮景不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台灣要調整自由化與開放的策略。即便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卻也無法迴避中國崛起的客觀事實。
弔詭的是,與其說解殖派裝反帝反霸,不如說是對於中國「經濟依賴/政治扈從」或是全球化中貧富兩極化的心理焦慮與相對剝奪感,至於台灣是否持續擁抱以外的歐美中心或日韓文化霸權,至多採取默認或懷疑態度,在左派眼中這其實是「修正主義」立場。重點是,面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與身份認同問題,「究竟是本土化不深,還是國際化程度不夠」,解殖派顯然無力回答。
如果說,解殖論者的論述是種認識論上的錯誤,那麼紅統論者就是一種極端保守主義或國家民族主義,屬於一種本質上的認知偏執。
保守的民族主義論者對於台灣政治、兩岸關係或是國際體系的變遷,仍處於威權或是冷戰時期的「停滯真空」或「不知秦漢,無論魏晉」心理狀態。面對歷史事件他們採取道德或單一的解釋,意即某階段黨國的敵人必然是寇仇,到哪裡都是;領袖的神話必然不可侵犯,即便已經面臨祛魅或是解體的邊緣,卻寧可死守著道統或正宗也不願意面對政治現實;對於社會多元與變遷,猶如病毒蔓延或將吞噬靈魂軀體般的恐懼,總覺得自己將陷入「清算」或「抄家」的深淵。其他群體若有挑戰或提出反證,卻彷彿刺激敏感的神經末梢,立即採取採取抗拒或是攻擊的姿態。
這些論調具有激進的保守主義色彩,迷信國家神話、推崇強人領導、高舉道德價值、同時抗拒變化。矛盾的是,在面對劇烈變遷中的社會下,也同樣具有群眾動員的能量。
這種偏執情緒除對於敏感歷史議題時容易感性化或情緒化。舉例來說,面對多元史觀與歷史事件的重建的爭議時(如二二八事件或是魏德聖的電影《KANO》),保守主義的菁英們立即以「後殖民論」的方式反擊,「皇民化」是最典型的訴求。諷刺的是,一個醉心民族主義的群體,高舉國家中心的旗幟去批評別人的殖民心態,至多只是「扛著右(紅)旗砍左旗」而已,從而流露著一股錯亂且怪異的語境。
最新發展: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