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看《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渴望自己的女兒突出,請先成為她的力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記者Sunny Hundal曾形容,印度是一個與女人為敵的國家。在這樣一個國家裡,瑪哈維亞如何訓練女兒成為金牌選手,正是「一個男人如何支持女性建立自尊,讓女人擁有選擇權」的過程。
(小小劇透,未看過電影者可斟酌進入)
看《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這部電影,最讓我震撼的是瑪哈維亞這個執著於訓練出金牌選手的父親。吉塔的成功極度難得,因為她生長的環境,不允許女人有溫順以外的特質,有家庭以外的世界。
「吉塔的血液裡流著父親瑪哈維亞好勝的血。
吉塔的眼神裡透露著父親瑪哈維亞的頑強。」
輸了第一場比賽後的吉塔,問父親瑪哈維亞:「下一場比賽在什麼時候?」聽見吉塔這麼說,她的父親笑了。此刻,推動著吉塔的不僅僅於「不想輸」,而是她知道自己有機會「可以獲勝」。獲勝,在這部電影裡象徵著翻轉女性的命運。
以心理師的眼光,我試著解析吉塔的成功因素。了解她的成功因素,也許能為女性運動,補足一塊失落的拼圖。
吉塔成功的第一個條件:一個承認女兒能力的父親
「 妳是我的女兒,妳體內流著我的天賦。而我,願意為妳抵擋全世界。」
在這麼一個男女地位極度懸殊的國家,身為父親的男性,要想成為第一個看見女兒天賦的人,必須先推翻自己長期以往的「父權文化觀點」,轉身承認女兒有無庸置疑的資格可以繼承自己的衣缽,而不以此為失落,也才能有後來的吉塔與芭比塔。
男主角瑪哈維亞身為父權文化在家庭裡頭的最高象徵,卻願意挺身對抗自己所代表的觀念,是第一個不容易。瑪哈維亞如果走不出父權文化的迷思,堅持傳男不傳女,女兒即使有再多的才華也只能受到埋沒。
第二個不容易,在瑪哈維亞勇於對抗印度的社會主流,賦予女兒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在印度,男女比例失衡,貧窮女性唯一的出路只有結婚,拿結婚交換金錢和社會階級。在片中兩個女孩受訓的過程裡,沒有一日不受到恥笑。女孩的母親也憂心,讓女兒做一些與印度其他女性不同的訓練,將來女兒可能會嫁不掉。面對妻子的憂慮,瑪哈維亞只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會把女兒訓練得很能幹,她不用等待被挑選。」
瑪哈維亞的遠見,讓吉塔與芭比塔有機會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這個人生是一個女性能獲得尊敬、地位、專業技能的人生。
吉塔成功的第二個條件:父親對女兒的期待
「女兒,我對妳的期待沒有分別!」
在印度,教養大多數是屬於母親的工作。若非父親先看見了女兒的價值,不可能有「父職角色(paternal role)」的介入,瑪哈維亞對女兒展開一連串的訓練計畫,目標在訓練他們為國家拿下金牌。而瑪哈維亞對女兒的期待,並不曾因為她們的性別而降低。
美國曾有一份研究,探討偏見(bias)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實驗中所探討的偏見為「女學生在數理測驗表現上無法和男學生一樣好」及「亞裔在數理測驗的表現上會優於其他種族」。研究中作者在給予實驗組學生數學測驗前,先強調男女學生的性別(或學生的種族),對照組則未作此強調。實驗結果顯示,強調男女性別的實驗組,女學生的數理測驗平均分數明顯低於男學生。但在強調種組的實驗組,亞裔學生無論男女,其數理測驗的平均得分都優於其他種族。
僅只是一點點暗示,就能帶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造成女性在數理測驗的表現受影響。若父母基於性別差異給予不同的期待,對兒女的生涯可能造成的劇烈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曾有針對父女關係的研究也指出,青少女與父親的關係,與女兒學業成就、職涯、工作成就與經濟能力成正比。父親主動積極參與女兒教養過程的家庭,女兒除了具有較高的學業成就外,在體能上的表現也較好,較能自我肯定、自信也較充分。女兒從大學畢業後,有較高機率在男性較多的產業中任職。研究也顯示,與父親關係較佳的女性運動員,具備較高的堅忍度、自律性、企圖心與成就。而身為心理師,無論是我個人的童年經驗,亦或是專業所學,我都了解父親角色對於女兒的重要性。
若渴望自己的女兒突出,請先成為她的力量
英國記者Sunny Hundal的著作《India Dishonoured: Behind a nation's war on women》曾形容,印度是一個與女人為敵的國家。在這樣一個國家裡,瑪哈維亞如何訓練女兒成為金牌選手,正是「一個男人如何支持女性建立自尊,讓女人擁有選擇權」的過程。
2014年艾瑪華森(Emma Watson)提出了「HeForShe」運動,強調的不是女性意識抬頭,而是兩性間可以打破框架,無需用刻板印象約束自己。如同電影中的父親率先打破承襲已久的性別文化,使她們無需受困於性別枷鎖。《未竟之業》的作者Anne-Marie Slaughter也曾在書裡提到,女權運動的下一步是男權運動。
試想,如果你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價值觀底下,享有一些做自己的權力、自由選擇未來的權力、自由選擇婚姻的權力,你願不願意幫助你的女兒,讓她享有一些選擇權,而非一定要成為「某種女性」?
我看見吉塔的成功背後,站著一位父親。自此,我看見「父權(patriarchy)」,也可以是「賦權(empowerment)」。
這篇文章,特別寫給許多男性看,尤其是身為父親的你。你若渴望自己的女兒突出,請先站在她的背後,成為她的力量。
謹以此文,獻給天下的父親。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