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股市不再是天方夜譚?理財機器人可能的應用與觀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倘若能用理財機器人的種種技術,來預測群眾對於這些外部因素可能的反應,能否在某種程度上更能夠抓住股市短期漲跌的趨勢呢?
文:周詣
根據PwC《2016資誠全球財富管理調查報告》,全球財富管理規模將在2020年時達到101.7兆美金,而理財機器人雖然作為Fin-tech新興產業中不可小覷的一環,發展目前卻仍只處於起步的階段。
理財機器人:現況與未來展望
理財機器人,根據INVESTOPEDIA的定義,是一種線上的財富管理,以提供自動化、無涉及人類操控的服務為主,並以演算法為基礎來給予消費者投資組合上的建議。目前網路上關於理財機器人的相關文章,多集中在基礎概念的介紹,以及機器人(理財機器人)與人類(傳統財富管理)兩者在財富管理領域的競爭合作情況。
在運作原理上,理財機器人核心的元素在於將現有交易管道可觸及的投資商品,經過演算法評估客戶的需求風險和報酬,並替其配對商品而找出最佳的投資組合。與過去的理財服務最大的不同在於,理財機器人將過去以人工為主的分析以電腦演算法取代;其中的技術包括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數據回測、人工智能等等。總結而論,理財機器人的工作與傳統財富管理類似,重點仍是在理解顧客的需求、產品報酬風險的衡量並將供需雙方做最妥當的配置。
以「直接」取代「間接」,預測短期股市的新概念?
然而,本文有一個突發奇想的實驗性概念,倘若大膽提出一個假設,有公司能將理財機器人中的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是用在單純分析顧客需求以及配對市場的最適化產品,而是更直接的應用在預測、推估未來股市的短期走勢曲線呢?看到這裡稍有金融常識的人可能會反駁,因為從古至今根本沒有任何一套方法被證明是可以長期預測股市趨勢的。
不錯,截至今日的確沒有任何方法是可以預測股市長期趨勢的,但若將分析的重點放在股市群眾的「心理與行為」上,預測各種外部市場的條件對於股市群眾行為的影響,是否會比現行的股市預測模型(以預測外部諸多變數對於股市局勢的影響,如政經條件、國際局勢與匯率等等)更加準確呢?我們都知道,國際匯率、政經局勢、石油價格等等會影響股市漲幅的因素,其實都是先影響了股市玩家群的心理,再由這群受影響的群眾所做出的買賣行為,而「間接的」影響了股市短期的漲幅情況。
由於會影響群眾行為的外部因素實在多如牛毛而難以全部考慮,再加上「間接」的這一層關係,使得「預測股市」長久以來一直如天方夜譚般僅出現在想像中。但如今,倘若能用理財機器人的種種技術,來預測群眾對於這些外部因素可能的反應,能否在某種程度上更能夠抓住股市短期漲跌的趨勢呢?
短期股市中,投資大眾的心理狀態才是關鍵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作者安德烈.柯斯托蘭尼曾強調過投資大眾心理學對短期股市趨勢的影響力。他認為影響股市短期走勢的兩個根本要素為「資金及貸款的情況」,以及「投資大眾的心理狀態」。對於股市大盤走勢而非單一個股走勢來說,想像力和資金要比基本面的分析更能發揮決定性的影響。
股市的老手都知道,許多市場不合理的上下起伏,其實只是反映了投資群眾的大眾心理。因此在解讀短期股市趨勢時,柯斯托蘭尼換了個方向想,倘若關注的不再是外在消息的紛紛擾擾,而是直接解讀、預測股市群眾對於這些消息的行為反應呢?這樣的概念與上述提及的股市預測方式不謀而合。
在技術層面上,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先進的科技,使如今用來解釋、預測消息發佈過後可能出現情況的模型與日俱增;畢竟機器學習演算法的設計初衷,就是一種從資料中自動分析獲得規律,並利用規律對未知資料進行預測的演算法。
而自群眾心理學經典《烏合之眾》問世以來,心理學家們也逐漸更能夠掌握群眾的樣態。雖然我們對於「個體」的行為心理上仍有許多不了解,但當許多個體群聚在一起組合成「群體」時,某些基本的行為特徵與反應卻較能有效地被預測。正如《烏合之眾》曾言,一個群體的運作具備其獨有的特徵,不同於個體單獨的行為模式。群體在組織化的過程中,每個成員的觀念和想法會漸趨一致,他們自覺的個性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體的群眾心理。
大眾行為心理學+機器人理財應用=短期股票市場走勢的解密?
拜大眾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所賜,如今的科學界已較能掌握群眾部分心理與其行為反應;若奠基於這樣的基礎,再搭配機器人學習、大數據資料蒐集及分析,是否有可能以今日理財機器人的技術,較為準確地預測並判斷出種種外部環境因素對於短期股市走向所帶來的影響?倘若大眾行為心理學與機器人理財兩者的技術相加融合,是否財經專家幾百年來苦思不得其解的「市場行為」,將會有被看破的可能呢?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