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寫好一個「讀書筆記」的四個層次

寫好一個「讀書筆記」的四個層次
Photo Credit: PictureNet / CORBI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基礎上,提倡一種高強度的讀書方法,稱之為「強力研讀」。與《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按部就班的,煩瑣的固定套路不同,我們的「強力研讀」更像是一種態度和心法。

現代人喜歡小段子,往往能記住作者講的笑話而忘了作者的本意。在美國歷史上,沒有電視、沒有網路、更沒有微博的 「印刷機時代」,史蒂芬‧道格拉斯(他曾經跟林肯競爭過美國總統,還競爭過老婆,最後都失敗了)曾經跟林肯有過連續7場的著名辯論。道格拉斯口才極好,常出妙語,但是他告誡聽眾不要為妙語鼓掌。《娛樂至死》這本書是這麼說的:

道格拉斯甚至批評他的聽眾,說他需要的是聽眾的理解而不是激情,說他的聽眾應該是沉思默想的讀者才好……閱讀要求的是理性思考。一個好的讀者不會因為偶然發現了什麼警句妙語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個忙於分析的讀者恐怕無暇顧及這些。

我們小時候學習的那些「中國古代寓言」,就是從古書中提出來的小故事,而我們對這些寓言的解讀往往背離古人寫書時的本意。我們記住了故事卻忘記了文章。所以,讀書筆記的第一作用就是拋開故事記住文章。讓一本書從厚變薄,從具體的山川景色變成抽象的地圖。只有當你跳出字裡行間,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全書,它的脈絡才能變得清晰。看清楚以後,不要抄作者的話,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脈絡寫出來,就好像畫地圖一樣。

但是如果一個小故事實在是很好,我們也得把它留下。好的讀書筆記是不均勻分佈的。記筆記,是我聽說了一個想法之後很激動,必須把這個想法記下來據為己有的行為。除了邏輯脈絡之外,如果發現真正好的小故事—我們稱之為「亮點」—那麼就把這個故事也給寫下來,甚至具體到細節。一方面,以後萬一要寫文章,從筆記裡翻出來就可以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將會反覆地在我們的大腦中出現,它們用各種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們的思想,直至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你不得不承認有些段子的生命力就是比其原來的文章更長,以致於最後成為典故。

我用Kindle看其他人對一本書畫的重點語句,發現這些語句大都是總結式的,就好像小學生在課文裡發現的重點句一樣,它們通常是段落的第一句或者最後一句。真正的高手讀書不能用這種線性讀法,而應該是「一驚一乍」的。作者的哪句話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哪句話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應該把這樣的東西突出記下來。我有時候聽鳳凰衛視的《開卷八分鐘》,這是一個向觀眾介紹書的電視欄目。我發現其他幾個主持人往往傾向於在節目中系統地介紹一本書的內容框架,而梁文道則總能在一本書中找到幾個單獨的亮點,常常拿出一兩個意味深長的故事給觀眾,讓人能夠體會到原書作者的個性。讀書筆記得有這個效果。讀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尋找能夠刺激自己思維的那些亮點。我們在分析脈絡的時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脈絡再把故事帶走。

強力研讀是一種主動的讀書方法。要在筆記中寫下自己對此書的評論,好像跟作者對話一樣。我現在的統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評論全部放在方括號「【 】」中,將來翻閱的時候哪些是書裡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瞭然。

藏書人認為書的乾淨最重要,所以他們不看書;低水平的讀書人會在看完的書上畫滿了重點線;而高水平的讀書人會在看完的書上寫滿了批註。歷史上,牛人讀書都喜歡在書頁的空白處批註。據說人們一般不愛把書借給毛澤東看,因為他看完之後別人沒法看了,書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的批註。

你不可能對說得好的一段話無動於衷。你可以寫下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你還可以寫下對作者的質疑或肯定。更高級的批註則是寫下自己因為看到這段文字而產生的靈感。一本好書的每一章都能讓人迸發出十個以上的靈感。也許它突然就解決了你之前一直關注的問題—儘管這個問題看似與此書無關;也許你會想把作者的理論往前推一步。這些想法未必都有用,但是都非常寶貴,因為如果你不馬上記下來,它們很快就會被忘記。也許多年以後翻閱筆記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的心得靈感比原書更有價值。

當你書讀的夠多之後

當你讀過的書多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發現書與書之間是存在聯繫的。尤其是現代人寫的書,極少有一本書的思想完全獨立於世界,真正新的知識往往都是建立在舊的知識之上。這個問題別的書是怎麼說的?有沒有更新的證據支持或反對這個結論?要找到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一個真正善於主動讀書的人對這種聯繫是非常敏感的。我現在使用Evernote來整理讀書筆記,這個工具可以把每一份筆記都生成一個可供別的筆記直接點擊和引用的連結。我的筆記中經常出現這樣的連結,用於指出書與書之間的聯繫。

小時候,我們都曾經有一段時間對新詞彙非常敏感。比如你可能從電視上聽說一個成語,即使你不能確定這個成語的準確意思,但你還是覺得這個詞很好。結果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甚至幾天之中,你又多次遇到這個成語!你可能會奇怪怎麼以前沒注意到它,難道這個詞最近專門愛找你嗎?一個讀書人對新的知識就能保持這樣的敏感。你一旦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新課題並且讀了這方面的書,你就會主動或者被動地多次與這個課題相遇。你剛放下這本書,一上網又看到一篇這方面的文章。過幾天你開啟手機又發現微博上有人正在討論它。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開啟筆記整理一份這方面的筆記。

如果你讀得足夠多,你會獲得一種更難得的經歷:感受人類知識的進步。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在這本書裡是這個說法,而過了幾年之後有人另寫一本書,引用更有力的證據,把整個結論給改變了。有時候你會贊同這個新結論,有時候你會反對。有時候你必須從幾本書的幾個不同結論中判斷哪個才是最靠譜的。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們說的其實都不對,只有你知道正確答案。到了這個層次,你已經跟書的作者完全平等了。你甚至可以俯視他們,評判他們之間的高下。這時候你又應該怎麼辦?寫篇文章發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