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今的全民健保給付制度,還停留在魔術子彈時期的舊觀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國的平均壽命,雖然自健保開辦以來有明顯的成長,但健康餘命的增長卻顯得不夠。儘管活得更久,但晚年幾乎都是需要他人的照顧才得以生活,這樣「不健康」的長壽,真的是民眾所需要的嗎?
文:許益源
自1995年成立以來,健保就一直面臨著許多挑戰與問題。這個由中央政府主導、涵蓋幾乎全國人民的健康政策,在實施上遇到很多的困難,例如收支平衡、給付範圍的調整等等,倒也是無可厚非。然而自成立之時,健保的設計就有著根本上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現今的時代來看,已經顯得相當嚴重,特別是當健保制度會大幅左右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時候,健保制度本身的設計就有著討論的必要。
全球醫療與公共衛生的發展
回顧全球醫療與公共衛生的發展。十九世紀末,巴斯德提出了細菌理論,發現細菌作為人體的致病原與傳染原。自此,科學發展開始為諸多人類疾病找出原因,包括細菌、病毒、毒物,或者其他環境因素等等。微生物學家先後找出了破傷風、白喉等等的病因,並且研發了可用於預防的疫苗。
1928年,弗萊明發現了盤尼西林——人類史上的第一個抗生素。這個重大的發現,使得細菌感染的治療大幅躍進。原本致死率高的感染症,經過抗生素的治療,預後好上許多。而後在內科學、外科手術、以及藥物的發展下,新藥品的出現及藥物工業化地生產,為當時的醫學注入一個新的觀點:「每一個疾病都有一個特定的致病原因,只要去除或者削弱這個特定原因,疾病就可以被很好地治療」。醫學也一直在各個疾病之中尋找各自的「魔術子彈(magic bullet)」,企圖以精準的藥物或手術來治癒疾病。
這樣的觀點也反映在當時的公共衛生政策上。當時的醫療政策皆以提供民眾藥物與治療,以及疫苗的施種為主,這些醫療介入確實也大幅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除此之外,二十世紀初公共衛生建設的進步,例如排水系統、自來水等設施的興建,也對這些感染症的防止有很大的幫助。
到了二十世紀中,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感染致死問題漸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罹患率的攀升。一來因為人類壽命增加,許多往往要到中年才會出現的疾病變得常見。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飲食及生活型態,也是心血管疾病增加的一大原因。而心血管疾病與癌症也漸漸成為已開發國家人民的主要死因。
由於疾病面貌的改變,醫學漸漸將重點放在這些新興疾病上。當時許多研究顯示,諸如心血管疾病、中風,或者癌症,這些疾病通常都與許多因素相關。除了高血壓、糖尿病等生理因素,飲食、吸煙、運動、生活習慣,甚至是社會階級等等,也都與這些疾病有關。公共衛生也開始將重點放在改變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的控制上,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來控制風險因子,同時能更好地把慢性疾病控制在目標之內,藉此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透過這樣的介入與宣導,加上醫學在處理這些疾病的進步,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開始慢慢地下降。但儘管如此,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仍舊名列十大死因的前幾名。
健康餘命的增長不足
然而,在全球公共衛生漸漸將目標放在生活習慣的介入時,全民健保在1995年成立時的給付制度,卻仍舊停留在魔術子彈時期的觀點。健保的給付將重點放在藥物與手術的治療上,強調以醫療的實質介入,治癒病患的疾病。但健保卻忽略了醫師對病人的診查、衛教、協助控制慢性疾病等等的介入。
健保在醫療照護上,提供了非常高的可近性。只要生病了,大部分的人都有辦法去醫院看診。但相較之下,健保卻較不重視慢性疾病與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健保變成了生病才用得到的東西,民眾也沒有因此獲得健康。對於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忽視,這點顯然也與現今的公共衛生觀點相左。
我國的平均壽命,雖然自健保開辦以來有明顯的成長,但健康餘命的增長卻顯得不夠。儘管活得更久,但晚年幾乎都是需要他人的照顧才得以生活,這樣「不健康」的長壽,真的是民眾所需要的嗎?
健保的給付制度,並不鼓勵醫院及醫師替病人進行積極的生活型態改變,以及在疾病早期即時介入。反倒重視在嚴重的急性血管梗塞發生時才給予治療。這樣的健康政策,不只是過時的公共衛生觀點,更沒有辦法讓民眾獲得健康。
所以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健保的給付制度。除了治療之外,更要重視醫師的診察、衛教以及生活習慣介入,增加在這些項目的給付,以鼓勵醫院及醫生在這上面付出心力。政府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從根本改善健保制度,不只是為了能跟上新的公共健康觀點,也是為了能讓民眾獲得健康。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