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閉空間撒下陽光:黃進的電影與《一念無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黃進生長於悲傷的時代,卻不是一位悲觀的青年,《十年》之後,黃進又開啟一個熱血叛逆、勇敢發聲、公民不服從的香港電影新世代
1988年出生的香港新生代導演黃進,去年才剛滿30歲,已兩度獲得金馬獎提名,《一念無明》更在去年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2011年首度執導的短片《三月六日》,描述香港在2011年夠過網路號召的抗議行動反財政預算大遊行,其中被捕的113人中示威學生不在少數;該片以4位被捕學生為主角,在與警察錄口供之中的言詞交鋒,帶出港人追求民主政治的渴望,更在結尾揭露其中一位警察與示威者的親人關係。全片主要場景設定在警局偵查室,透過被捕學生與警員間交錯的臉部特寫鏡頭,揭露兩股力量的抗衡,快速地剪接讓偵察室內的對峙氣氛封閉而緊張;其中示威者的弟弟與國家機器替身(警察)的哥哥,也在抽菸的對談中化解歧見。
在香港獨立電影《十年》所掀起的集錦電影熱潮下,黃進的第二部短片《Good Take》2016年收錄在由5位導演、5個故事組成的集錦電影《Good Take》,源自於澳門政府支持的《澳門街》短片計劃。故事背景位於澳門的巷弄空間,一棟老公寓中,遭逢妻子過逝的老演員,在悲傷欲自殺的時刻,意外以成熟演技搭救受黑道挾持的鄰居妻兒。這個黑色幽默的巧思,突顯了對社會邊緣人的同理之心,也透露編導想藉影像改變社會的熱情。
從以上兩部短片的佈局來看,黃進的電影角色總是在陷入僵局後急欲脫困,這不難讓人聯想到在近年來香港社會面對越來越緊縮的輿論自由空間下,影像創作者總藉邊緣人的發聲,表述衝突批判的力道。
《一念無明》是香港第一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作品之一(另外兩部分別是張經緯《藍天白雲》與陳志發《點五步》),作為黃進第一部長片可以說是企圖心十足,在僅僅200萬港幣(約800萬台幣)的製作經費與16天緊湊的拍攝期,精準掌握演員表演、場景美術與現場調度下,這部長片延續了前兩部短片中邊緣人物的心理刻畫,採用大量臉部特寫鏡頭,更試圖接近角色當下的情感變化,演員細膩的演繹讓本片達成角色為主的變異「家庭通俗劇」。

在通俗劇類型中,家父長制度一直是必要條件,並在兩代衝突中總是佔上風者,維繫家庭倫理的傳統意識形態。然而,《一念無明》不僅在角色設定上,先瓦解了父親(父權)的形象,譬如阿東父親黃大海(曾志偉飾)是個拋家棄子女的中港計程車司機,而劏房(在香港,有些房東把普通住宅細分小房間出租)隔壁住著的余師奶則是一位沒香港居留權的大陸婦人,丈夫不知去向,一個人帶著小學兒子相依為命。父親不在家,或是失責的父親,導致男主角阿東(余文樂飾)一方面肩負母親(金燕玲飾)生前癱瘓的看護之責;一方面被未婚妻規劃下的購屋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這個家在崩解後重新搭建起的空間,只能在城市邊緣找個搖搖欲墜的蝸居之處。
劏房成為《一念無明》最重要且不斷重複的實景,如同《三月六日》的審問室,或是《Good Take》的澳門公寓,對於黃進的影像世界來說,港澳的生活空間就如幽閉空間,沒有窗、沒有天際線;無法伸展肢體、沒有自由的囚室之喻。《一念無明》裡,位在九龍西北的深水埗不足100平方呎的劏房,既是黃大海與兒子阿東重新出發的「新家」,也是香港貧窮率高居第一,又是劏房密度高的區域(近日調查深水埗的劏房每戶居2.8人)。當大海帶兒子離開青山醫院回到自己住處時,攝影機除了中景捕捉兩人於侷促空間的比例,也切到天花板俯瞰鏡頭,揭露香港高度經濟發展下另一面的貧困景觀。
一個曾親眼見到母親意外辭世、又有躁鬱症病史的阿東,是整部片亟欲脫困的主角,如同一位在公路電影失意的旅人,他處處碰到各種社會「邊界」的限制,譬如隔壁的劏房住戶們、以前的公司同事、教會的虛情假意、女友尚未諒解的眼神、身在美國的親弟弟,乃至於那些沒有臉沒有名字的與論大眾,甚至是精神病患家屬支持團體,總是建議阿東再回到精神病院。其實,阿東始終沒有離開精神病院,在被父親接回家之後,父親仍依照醫院的囑咐監視與規訓阿東;劏房的「新家」,只不過是另一個精神病院,彷彿只要待在那裡不出門,就會讓「正常社會」繼續運轉。

於是片中的場景都圍繞著劏房,影像中觀看的眼神都成為監視的觀點,無論阿東去前同事的婚禮、前女友的教會、劏房外的公共空間、醫院診療室等等,阿東的身體繼續被監視著,而過去失責的大海則誤以為能透過照顧兒子成為「正常」的父親形象,殊不知這落入了父權優位的倫理體系,繼續惡化著緊張的父子關係。
這樣的衝突情節可能是編導的企圖之一,因為阿東這般邊緣人,身處一個極度壓抑、高轉速、高密度東亞大都會裡,又要如何獲得救贖?對黃進來說,阿東的救贖不會來自宗教(這在《Good Take》裡其實已經玩過一次),所以《一念無明》裡阿東與隔壁劏房小朋友的情誼,則成為黃進對這位悲劇人物所投射的希望。
整部電影中看得到天際線與陽光的場景,就是劏房頂樓的天臺,片尾阿東和隔壁小男生的對話中,體現對香港未來的希望。當小男孩說:「為什麼我們種的花都枯死了?」阿東回答:「可能這裡不適合他們生活」小男孩回答:「那我們將這裡變得適合他們,將這裡變得更好吧!」這段對話顯然是對香港近年來對於民生問題與民主議題的解答。也許,黃進生長於悲傷的時代,卻不是一位悲觀的青年,《十年》之後,黃進又開啟一個熱血叛逆、勇敢發聲、公民不服從的香港電影新世代。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