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哀歌——重寫一個「魯蛇」歷史的可能性(上)

越人哀歌——重寫一個「魯蛇」歷史的可能性(上)
Photo Credit: 汉四郡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分成兩部分,上部講傳世文獻所見的越,以及語言與基因資料顯現的曙光。下部分講考古材料與基因資料的對應,並進行文獻、環境、基因、考古整合的嘗試。

文: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導言

十幾年前有一部中國電影《夜宴》,故事的時代背景為五代十國,是從傳為五代南唐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得到靈感而寫的劇本。劇中有一首〈越人歌〉,〈越人歌〉出現在《夜宴》裡是一個時空錯置,五代十國時期「越人」基本上已經從歷史舞台消失,春秋時代的〈越人歌〉應該也無緣被傳唱。

〈越人歌〉實際上是劉向《說苑・善說》裡談到一個楚國故事,引了一首以越人語言唱的歌,以32個漢字來標音, 歌是:「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並且又有「越譯」,也就是能把越語翻成楚語的通譯者的翻譯:「今夕何夕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藉由此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楚語」(一般被認為是周代「漢語」的一種方言)與「越語」不同,需要通譯。

【電影冷知識】《夜宴》:周迅〈越人歌〉其實是男士間的情人節告白大會

春秋時代在長江中游一帶的越人,為當地的原住民。而楚國自北而南,在長江中游立國殖民,控制當地的「越人」,有不少越人為楚國貴族奔走服務,有不對等的階級與族群的上下關係。這段故事也可看出越人有屬於自身族群的歌謠,從內容看來文化水準也頗高。那麼,「越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群?「越人」的蹤影何在?和現在的越南和廣東簡稱「粵」有無關聯?更重要的是我們為何要了解古代的越人?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書寫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特性,因為歷史始終是「勝利者(穩拿)winner」所寫的,所以「失敗者(魯蛇)loser」在歷史書寫中往往顯得更「魯」,歷史學柑仔店的讀者在此之前應該已經讀到了最著名的商末紂王如何被加上種種罪狀,以及在當時的歷史論述是如何形成。面對過去歷史書寫的不平衡,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總希望能夠平衡地觀察上古時代的穩拿與魯蛇。不過,筆者並非對紂王這樣的人物特別感興趣,重要的是勝負之間牽涉到的往往是整個族群,所以弱勢族群的歷史變遷才是我想了解的,也是可以從現代的各種資料(環境變遷、基因、考古等)細緻研究逐漸釐清的。

酒池肉林的紂王形象是如何出現——談武王征商的歷史論述

在早期的中國史中曾經有一個族群百越,就是典型的「魯蛇」,曾經佔有幾乎整個長江以南,但是現在僅留下越南與廣東還簡稱「粵(=越)」,還有一些地處西南的「少數民族」,已經有了新的自我認同,但彼此不相聯繫。為何曾經佔有東亞半壁江山,今日卻變得如此促狹?流傳文獻如此侷限,今天還有希望得到幾分的真相嗎?本文希望探索這種可能性,材料是筆者進行其他研究時摘錄整理的,從資料彼此關聯看到的有趣線索,或許真能重寫這段魯蛇的歷史。

本文討論的當然不是定論,更像是一個提案,也許未來台灣的年輕學者可以進行跨領域的合作研究,讓「越的歷史」得以釐清。這是一個困難的課題,要講清楚說明白不容易,本文將分成兩部分,上部講傳世文獻所見的越,以及語言與基因資料顯現的曙光。下部分講考古材料與基因資料的對應,並進行文獻、環境、基因、考古整合的嘗試。

一、捕捉「百越」族群的歷史蹤影

6a01a3fce68f54970b01b7c8e97317970b-500wi
圖一:《吳越春秋》越王世系與《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紅)、《越絕書》(藍)、《竹書紀年》(綠)之異文。

百越族群載於中國古代史籍最轟轟烈烈的一段是春秋時代的「越國」。越國王室的始祖「無餘」號稱是大禹後代,應該是一種攀附,中間經過十幾代的斷裂以後,又出現神異性的人物「無壬」,據《吳越春秋》,無壬「生而言語。其語曰:『鳥禽呼』嚥碟嚥碟,⋯⋯。」越的語言「『鳥禽呼』嚥碟嚥碟」顯然與同一時代中原漢語大異。越王的世系在《史記・越世家》、《吳越春秋》、《越絕書》與《竹書紀年》四種傳世文獻中就有不少異文(圖一),只有勾踐與其父允常,因為與吳國陰謀爭鬥而被大量記載,在各種文獻所載名號相同。其餘在不同文獻裡均有異名,不同文獻的世代也不全相符。

異名主因係越語以漢字標音,不同紀錄者產生異文。其中比較特殊的是《竹書紀年》中常出現第二個名號,以「是為某某」標出,這類名號,例如「菼執(勾踐)」,還有某些單獨的名號如「孚錯枝」,都難以從漢語或漢人名號的角度理解,或許是越語名號的漢字標音(菼執)以及義訓(勾踐)並行。有不少名號第一字為「無」,羅香林認為當訓為「王」,無餘即「王餘」,與越南語的「布蓋」訓為「大王」相同。而且夫譚的「夫」,與不壽、不揚的「不」,可能都應訓為「王」。短短的名號中都還保留了一些越語的痕跡。

春秋的越國在勾踐以及他的子孫數代都被認為「稱霸」,時間長達兩百年以上,但是除了勾踐復國的事件記載相當詳細以外,其餘隻字片言,記載相當簡略。越國參與中原漢族的權力遊戲競爭,雖然強大,但最強時不過是橫行東南一隅,最後還敗在楚國手上而滅國。不過,越的國土可能未完全歸於楚國,有些地區如浙江南部甌江流域的東甌(甌越、東越),及福建一帶的閩越,可能仍由越國王室的後裔所掌控。秦帝國大軍南下,一一擊破,被改為閩中郡,各地的「王」都被廢。

秦帝國滅亡,漢帝國興起之際,閩越與東甌頭領帥越人佐漢,遂分別被封為閩越王與東海王。不久,兩王又互相攻擊,東海王落敗,被遷徙到鄱陽湖一帶,其自主性以及「越」的族群標籤逐漸消失。閩越的都城東冶,可能就是考古出土的福建崇安古城,儼然是個有規劃的城市。閩越強盛時有數十萬的甲兵,不過,漢朝官員估計閩越並不會造成帝國的麻煩,因為他們在平地作戰的能力不強,但習於水戰與山區作戰,漢軍若進入山區清剿,須以五倍以上的兵力,方可攻下,乃暫時擱置一旁。漢朝在解決了南越王國以後,併吞閩粵,其事載於《史記・東粵傳》與《漢書・兩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