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盛世:英倫搖滾風潮二十年

重溫盛世:英倫搖滾風潮二十年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精確一點來說,Brit-pop就是英國另類搖滾最春秋鼎盛的1993至1997年間。1996年上映的猜火車,除了使用Brit-pop的歌曲外,電影中青年的無所事事、藥物成癮、靠失業救濟金過活等等題材,映照出當時英國青年經歷過的文化與生活寫照,讓猜火車在這美好的年代裡走向經典。

文:邱素蘭

英國電影《猜火車》續集上映、英國天團酷玩(Coldplay)來台,這兩個已有約莫20年歷史的「經典」相繼在台灣迎來了「搶票再加場」 的「盛況」。然而,一邊讚嘆其影響力之餘,這兩者也悄悄地指向一個美好年代的關鍵字-Brit-pop

「Brit-pop」一詞在台灣經常被翻譯成英式/英倫搖滾,是90年代英國另類搖滾樂的全盛時期。90年代初,來自美國西雅圖的油漬搖滾(Grunge)正大鳴大放,身處在英國的搖滾樂隊帶著一如「大英國主義」的意識形態,試圖創作屬於英國的題材與音樂。這些樂隊大多承襲英國80年代以來如史密斯(The Smiths)、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等樂隊的另類搖滾風格,一邊參考60、70年代各式英國吉他搖滾樂或流行樂的作品,在創作中時常帶著些許「致敬」或「復古」的味道。同時,他們也企圖再造如同60年代披頭四、滾石等樂隊攻佔美國排行榜「英倫入侵時期」的盛世。

隨著麂皮(Suede)、布勒(Blur)、果漿(Pulp)等樂隊開始展露頭角,超脫樂團(Nirvana)主唱柯本(Kurt Cobain)自殺,英國綠洲樂隊(Oasis)發行傲視群雄的首張專輯,以及(最重要的)英國媒體的大肆炒作,英國樂隊終於從油漬搖滾手中奪回了青年的目光成為主流,而Brit-pop也成了這波潮流的名字。

精確一點來說,Brit-pop就是英國另類搖滾最春秋鼎盛的1993至1997年間。1996年上映的猜火車,除了使用Brit-pop的歌曲外,電影中青年的無所事事、藥物成癮、靠失業救濟金過活等等題材,映照出當時英國青年經歷過的文化與生活寫照,讓猜火車在這美好的年代裡走向經典,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也隨之聞名國際。到了Brit-pop退燒之際,酷玩樂團才帶著全新的音樂面貌展露頭角,嚴格說得要算是一支後英倫搖滾(Post-Britpop)樂隊,但發展上仍受到Brit-pop樂隊們的影響,成功地讓英國搖滾樂再回到主流的位置,成了 Brit-pop故事中「後記」的主角。

在Brit-pop的年代與脈絡中,除了精彩的音樂或電影作品,巨大的影響力也延伸到台灣。解嚴前,保守的廣播電台,播送的幾乎是美國排行榜上的前幾名。解嚴後,各方資訊大量引進,音樂雜誌、MTV等媒體興起,一路到網路時代BBS的分享與推廣,渴求新音樂的青年有了更多選擇。較易咀嚼且朗朗上口的英國搖滾樂隨著「Brit-pop」成為新興品味,對搖滾樂的認識更不再侷限於危險狂野的男性形象。

Brit-pop的樂風也啟蒙了回聲(Echo)、拾參等等的台灣樂隊,直至現在仍有不少年輕樂隊持續受Brit-pop影響。事實上,今年正好是Brit-pop最後一波高潮與退潮的二十週年,除了搭上了猜火車續集的上映,許多樂隊也紛紛重組,將在英國幾個城市舉行紀念演出。下面將推薦9張Brit-pop時期的作品,讓大家除了紀念五月天二十週年外,也能緬懷或認識另一批值得被記住的聲音以及美好的年代。

Oasis《Definitely Maybe》(1994)

提到Brit-pop誰能不想到綠洲呢?一張銳不可擋的首張專輯,一發行即登上冠軍,讓綠洲樂隊成為了Brit-pop代表樂隊。爽朗流場的吉他搖滾曲,拳拳到肉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展現了綠洲目空一切的自信與狂妄,讓許多青年為之瘋狂,專輯中的〈Live Forever〉更是到現在仍被傳唱的英搖國歌。除了音樂外,綠洲的主腦連恩(Liam Gallagher)與諾爾(Noel Gallagher)這對兄弟黨也超會炒話題,到現在仍是媒體的寵兒,即使綠洲早已在2009年解散,每年還是要被他們「重組的跡象」耍得團團轉。

Blur《Parklife》(1994)

相較大多數的Brit-pop樂隊,綠洲的「死對頭」-布勒,樂風更勇於實驗且更精緻多變,第三張專輯《Parklife》讓他們真正登上高峰。《Parklife》裡每首歌帶著不同的趣味與風格,大膽使用龐大的樂器與和聲陣仗,內容之豐富,富戲劇張力又不失娛樂性,同時又能在統一的概念下恣意發揮,讓人不禁讚嘆鬼才主腦戴蒙.亞邦(Damon Albarn)的才華。話說2013年布勒曾要首度來台演出,卻因故臨時取消,讓台灣歌迷大失所望,但因此讓布勒有了「空擋」完成了一張新專輯。

Suede《Coming Up》(1996)

受到70年代華麗搖滾影響的麂皮樂隊,是來過台灣最多次的Brit-pop樂隊,以頹美浪漫的形象獨樹一格,深獲樂迷喜愛。經過第二張專輯後的團員變動,主唱布雷特(Brett Anderson)成了創作的主導中心,第三張專輯《Coming Up》為麂皮樂隊帶來商業上巨大的成功,是麂皮樂隊最賣座的作品。相較於過去的作品,《Coming Up》顯得稍為流行通俗,但它成功地在流暢與動聽之餘保留住麂皮樂隊特有的華麗風格也讓作品更長青。專輯中〈Beautiful Ones〉〈Trash〉〈Saturday Night〉等等流暢好聽的曲子,也是演唱會必備的大合唱曲。

Elastica《Elastica》(1995)

橡皮筋樂團(Elastica)是當年少見的女力樂隊,出道便受到廣大關注。除了為Brit-pop注入了女性的觀點之外,其受龐克與新浪潮影響的音樂作品,在簡潔有力之餘佐入豐富的音色助攻,為Brit-pop帶來不同的氣象,專輯也在英美兩地得到好成績。此外,橡皮筋樂團也是一支話題與風波不斷的樂隊,除了主唱賈絲汀(Justine Frishmann)曾先後跟麂皮與布勒的兩位帥哥主唱交往過外,樂團的作品也曾遭到抄襲的指控,但好聽的音樂與帥氣的外型,還是能讓他們穩坐英搖首席女團位子!

Kula Shaker《K》(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