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影片】萬事問Google就對了?某些Google推薦的搜尋結果,其實錯得離譜

【影片】萬事問Google就對了?某些Google推薦的搜尋結果,其實錯得離譜
Photo Credit: Vox 影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Google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但其實有時候它也會出狀況喔!

編按:

要找資料?「先問Google」。迷路了怎麼辦?「還是問Google」。生活在數位時代,Google已經成為許多人不可或缺的好朋友,但你知道其實Google推薦的某些搜尋結果,很有可能錯得離譜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Google大神」失誤連連?就跟著Vox的影片,來一探究竟吧。

「美國沒有國王」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不過,曾經有好一段時間,如果你搜尋「美國國王」,會發現Google竟然把「歐巴馬國王」這樣匪夷所思的答案列入優先推薦。而且這種怪事可不只一樁,其他諸如「恐龍不曾存在過」、「神不愛世人,只愛基督徒」,甚至是「所有共和主義者都是納粹份子」這些內容,都曾出現在Google搜尋結果頁的最頂端──那個在許多人眼裡「絕對正確、無庸置疑」的神聖領域。

究竟為何這些假新聞、假資料,甚至可以用「惡毒」來形容的訊息,會成為Google的首選呢?

01
Photo Credit: Vox 影片截圖

當你搜尋特定關鍵字時,Google會自行從海量的資料中,判斷你可能對哪種資訊最感興趣,再向你依序顯示搜尋結果。Google自2012年起,使用一套名為「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的資料庫系統,幫助人們更容易找到所需資訊。「知識圖譜」當中的資訊來源,大多來自會主動提供資訊來源的網站,例如:維基百科(Wikipedia)、「世界各國紀實年鑑(CIA World Factbook)」等。

但有時,某些資訊能搶下搜尋結果的第一順位,未必是因為它們值得信賴或生動有趣,而是它們對Google施了障眼法。

06
Photo Credit: Vox 影片截圖

當你搜尋特定關鍵字,某些「雀屏中選的資訊」會以單獨一格的形式,出現在搜尋結果的最頂端,名為「精選摘要」(featured snippets,「搜尋結果中的精選摘要」 的簡稱)。至於「精選摘要」的選擇標準,除了點閱率高、平均閱讀時間長,Google還會優先考慮「針對特殊問題提出回答」的訊息,以及以短句、條列句格式構成的資訊內容。

05
Photo Credit: Vox 影片截圖

舉例來說:當你在搜尋欄鍵入「如何烹調蘆筍?」後,獲選為「精選摘要」的文章,實際上是搜尋結果的第10名;但它正好以「如何烹調蘆筍?」這個問句當標題,內文還用數字小標列出烹調步驟──完美符合系統對「精選摘要」的要求。

07
Photo Credit: Vox 影片截圖

每當你在搜尋欄中鍵入幾個詞彙,或一串問題,你將有超過30%的機率優先看到「被特化過」的搜尋結果。也因為電腦和手機都是「一行一行往下讀 」,資訊如果能登上「精選摘要」寶座,自然有更多機會能抓住目光。「精選摘要」的顯示範疇,不只限於電腦和手機,包含語音搜尋(Google Voice Search)智慧管家(Google Home)在內,Google旗下的其他新型服務也有同樣的選擇傾向。

09
Photo Credit: Vox 影片截圖

「被列入『精選摘要』」逐漸成為一項資訊內容的重要指標。但別忘了,「精選摘要」的內容可以來自任何一個第三方網站,甚至是未經過驗證的訊息來源──這也是為什麼荒謬、甚至充滿惡意的內容,仍然有機會獲選。當然,使用者可以向Google反應這些謬誤,Google內部也有數千名工作人員,持續監控這些搜尋結果。

然而,無論只是幾張圖、一則留言或是一篇完整報導,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使用者,每分每秒都在產出訊息,也因此Google很難及時補救錯誤,更遑論提早發現。

03
Photo Credit: Vox 影片截圖

某些本來可能乏人問津、令人厭惡的內容,利用Google搜尋系統的盲點,巧妙提升了能見度;但這也表示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這些「心懷不軌」的訊息,也就更有可能被誤導。所以即使「Google大神」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從搜尋結果中挑揀有用的資訊時,仍得要張大眼睛、小心謹慎了。

延伸閱讀:GOOGLE’S FEATURED SNIPPETS ARE WORSE THAN FAKE NEWS(The Outline)

實習編輯:廖芸嫻
核稿編輯:吳承紘